电子报
微信公众号

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博圈

期货日报官方微博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微博号

实盘赛

大赛官方APP_赢家在线

扫码下载报名参赛

投教
排排网

期货实战排排网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快讯>正文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发展绿色产品

2021-12-07 22:18:15   来源:   作者:李安成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绿色金融已成为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期货及衍生品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金融也成为期货业人士关注的焦点。

刚刚结束的第17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专设“绿色金融分论坛”,邀请多位行业专家就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展开交流讨论。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将绿色金融体系归纳为四大支柱,即界定标准、环境信息披露、一定的激励机制以及绿色产品体系。作为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的共同主席,马骏还介绍了近期绿色金融在国际上的动态。他表示,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是今年工作组一项最重要的成果,要提升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可比性和一致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未来制定标准时必须遵循的共同原则,包括必须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有正面的贡献,不能对任何一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有负面影响。

碳市场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网英大碳资产管理公司首席科学家钱锋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今年7月16日,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电力行业2162家企业参与其中。“按照我国生态环保部门目前规定,将有八大行业纳入全国统一的碳市场中,其中有钢铁、化工、水泥、航空等,其排放总量会达到100亿—110亿吨,占全球排放量的1/3。”

据钱锋介绍,目前从试点情况来看,实际上碳市场交易品种有两个,一个是配额,另一个是中国自愿减排量,简称CCER。CCER已作为国际民航组织认可的六种可抵消的减排量来使用,目前被市场高度关注。

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中,绿色产品是关注重点。据马骏介绍,在2014年之前,我国的绿色产品主要是绿色债券,但是还不能满足绿色经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2016年,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启动,较好地解决了期限错配的问题。

如今,在“双碳”背景下,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金融产品也需要支持绿色经济。马骏说,绿色低碳技术被应用到各种场景,但这些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成熟、有风险,更适合PE、VC这类股权投资机构。“各种绿色场景都面临着相关风险,如风能项目有风力大小能否足够发电的问题;光伏项目有每年日照时间长短能否提供足够的光伏电力的问题等。这些风险和行业特点有着紧密关系,需要一些风险管理手段,尤其是通过保险工具规避风险。”

对于未来碳市场的发展,钱锋称,近期人民银行新出台了一个金融扶持双碳任务的工作方案,其中提到提供绿色贷款利率为1.75%,对绿色金融支持力度相当大。“另外,提醒大家高度关注广期所。如果相关绿色产品能够推出的话,我个人认为一定会是好产品。由于我们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前景相当乐观。”钱锋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认为,“双碳”目标实现路径分两个方面:一是减少碳排放,二是增加碳吸收。减少碳排放主要是能源结构的调整,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重点领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等。

王遥表示,现在欧盟碳期货市场是现货市场的20倍,我国发展碳期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实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也强化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功能,同时还提高了金融监管、金融机构对减排的重视程度。

“要明确碳排放权交易的属性界定,其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以及整个监管体系要构建完整。要保障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稳定运行,立法、交易机制及整个MRV体系、价格调控机制等要完善,跨市场监管机制要进一步明确。此外,还要研判重要的监管制度,包括信息披露、持仓制度等,都要提前做相关研究。要构建符合市场供需的碳期货定价机制、总量、配额分配等,这是现货的基础。投资者要有适当性,除了控排企业之外,产业以及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等也要更多引入。”王遥说。

 
责任编辑: 马宁
分享到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