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开始,曾经连续上涨的食用油开始步入降价通道,在行业巨头的带领下,主要食用油品种降价15%以上成为主流趋势。
在这背后,则是大豆进口价格下降,中国企业对美国农业市场的忽悠说不的开始。
纷纷降价
降价的“枪声”首先来自于金龙鱼和金鼎这两大品牌。
从4月中旬开始,金龙鱼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在大豆油和调和油这两个最主要的食用油品种上,分别下调价格15%和8%。
金龙鱼生产商益海嘉里方面告诉新金融记者,此次价格调整是全国范围的,从生产企业到经销渠道、批发商以及终端卖场的价格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预计为两至三周,这就意味着在“五一”之后,降价趋势将传导到最终零售领域。
几乎是在同时,食用油新军中储粮对旗下大豆油和食用调和油的标准价格进行调整,在本已相对较低的价格基础上又分别下降了约15%和8%,在降价幅度上与金龙鱼同步。在此之前,金鼎价位一直采取的是紧跟策略,并坚持同类产品比其他主要品牌稍低的价格模式。
“金鼎系列产品的终端售价会长期保持与标杆企业产品低1-2元的价差,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优质产品。”中储粮相关人士表示,“此次降价应该已在终端有所体现”。
相比于以上两家,食用油市场的另一家主要企业中粮集团的降价幅度更大。福临门食用油于4月底,针对受原料价格下降影响较大的豆油、调和油系列产品率先进行降价。降价幅度为豆油降价16%,调和油降价9%。其他油种因为原料波动不大,暂无降价计划。
原料因素
食用油市场主要品牌纷纷降价,争夺市场份额,将会对行业中小企业的生存提出直接挑战,这背后,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持续下降,尤其是南美地区巴西、阿根廷等国产量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小包装食用油产品中大豆油的消费量最大,除单一大豆油产品外,大豆油也是调和油产品的最主要原料之一,大豆油原料成本基本占小包装油成本的90%左右。
由于大豆油单产水平低,农业种植收益较差,导致国内油脂油料供应量增长乏力,进口大豆成为中国食用油企业的集体选择,在世界大豆市场上,中国进口量多年保持第一,同时也是中国进口金额最多的农产品。
我国油脂油料需求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对于中国食用油企业来说,多年以来一直大量进口美国大豆,在食用油原料的话语权上一直式微,随着南美的崛起,曾经多年受制于美国大豆的局面正在逐渐改变。
数据显示,2013年初开始,国际国内市场原料价格开始回落,到目前,主要是豆油价格每吨从8900元回落到7600元左右,降幅为14.6%,这成为了各家企业降价的主要原因。
而在大豆产量方面,则出现了快速增长。2012年巴西大豆产量为6640万吨,今年则可达到8200万吨,增幅接近25%,另一个主要生产国阿根廷则将从3990万吨变为5200万吨,增幅超过30%。
“中国市场对外依存度高,与国际市场高度联动,食用油受原料价格影响波动幅度较大,”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此前中国企业曾经多次被美国方面以天气原因将会造成大豆减产的预测忽悠。南美原料的开发对中国企业意义重大。”(新金融观察报)
相关报道:大豆进口价下降餐饮业疲软 食用油步入降价通道(国际金融报)
由于大豆油单产水平低,农业种植收益较差,导致国内油脂、油料供应量增长乏力,进口大豆成为中国食用油企业的集体选择。”
连续两年上涨的食用油正步入降价通道。根据监测数据显示,4月下旬以来,多种食用油全国价格下降。与今年4月20日相比,5月4日,全国纯大豆油、大豆调和油、花生调和油、纯葵花籽油、纯菜籽油价格分别下降0.6%。在行业巨头的带领下,主要食用油品种降价15%以上将成为主流趋势。
记者走访发现,上海多家中小规模超市的食用油价格均有所下调。在北京东方艾格食品行业分析师马文峰看来,降价的原因除了大豆进口价格下降等成本因素之外,或许与近期餐饮业疲软有关。
多品牌纷纷降价
昨日记者走访农工商等沪上多家中小型超市,看到金龙鱼大豆油、葵花籽油、金龙鱼玉米油都在促销。“买一桶5升的送一瓶1升的只要79.9元,很划算的。”农工商超市售货员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从4月中旬开始,金龙鱼打响了降价的第一枪,在大豆油和调和油这两个最主要的食用油品种上,分别下调价格15%和8%。据金龙鱼生产商益海嘉里方面对媒体透露,此次价格调整是全国范围的,从生产企业到经销渠道、批发商以及终端卖场的价格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也就是说,在“五一”之后,降价趋势将传导到最终零售领域。
与此同时,中储粮也对旗下大豆油和食用调和油的标准价格进行调整,在本已相对较低的价格基础上又分别下降了约15%和8%,在降价幅度上与金龙鱼同步。在此之前,中储粮金鼎皮品牌价位一直采取的是紧跟策略,并坚持同类产品比其他主要品牌稍低的价格模式。
食用油市场的另一家主要企业中粮集团的降价幅度更大。4月底,福临门食用油针对受原料价格下降影响较大的豆油、调和油系列产品率先进行降价。降价幅度为豆油降价16%,调和油降价9%。其他油种因为原料波动不大,暂无降价计划。
除了以上几大品牌的油种之外,其他品牌如鲁花、多力等的花生油和葵花油价格也有微降,食用油市场似乎已经开始掀起跌价潮。
马文峰指出,食用油市场主要品牌纷纷降价,也是相互之间靠价格来争夺市场份额的表现。
成本下降是主因
对于食用油价格下调的情况,马文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称,食用油价格的下调,背后原因多为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持续下降,尤其是南美地区巴西、阿根廷等国大豆产量的增加。“而且近期国际上经济形势有所收紧,成品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降低,食用油的价格必然在这样的宏观形势下有所影响。”
2013年以来,主要豆油价格每吨从8900元回落到7600元左右,降幅为14.6%。据记者了解,由于大豆油单产水平低,农业种植收益较差,导致国内油脂、油料供应量增长乏力,进口大豆成为中国食用油企业的集体选择。
“这样就导致了中国市场对外依存度高,食用油受国际市场、原料价格影响波动幅度也会较大。”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此前美国方面多次以天气原因将会造成大豆减产的预测来提高大豆价格,导致国内食用油进口成本上升。如今南美原料的开发对中国企业意义重大。
食用油迎“跌价潮”?
有行业分析师表示,今年年初开始,国际国内市场原料价格开始回落。同时,夏季是食用油销售淡季,需求降低也会对价格产生下拉影响,降价潮或许会在5月中旬来临。
“这个说不定的。”做餐饮生意王先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降价最多的品类是大豆油和调和油,这是老百姓吃得最多的食用油;但是现在花生油、玉米油等高端油品价格降得并不多,上海大多都是促销活动,当然也不排除以后会有所调整。
“跌价潮的可能性还有待商榷。”马文峰指出,受国际大豆价格回落影响,豆油价格方面有所调整。但在国内农产品中,玉米和小麦的价格并没有降低。玉米油等其他食用油只是适当地因为销售情况调整价格,跌价潮未必会来临。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