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正文
本报“国企套保”两篇评论引发业内业外热论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企套保问题已经明晰,但这些问题的解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监管层、交易所、期货公司以及媒体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近日,本报针对国有企业套期保值面临的制约和障碍,在头版连发两篇时评,呼吁对国有企业参与期货市场放松管制,减少干预,消除各种障碍。时评发出后,在新媒体平台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行业内外反响热烈。
“期货日报关于国企套保的评论,指出了市场存在的很多问题,为相关部门提了个醒。”昨日,网友“高个帅男孩”在微博上留言。据保守统计,期货日报微博、微信平台上关于这两篇时评的内容有近两万人次的阅读量。除此之外,新浪网、和讯网以及证券公司、期货公司、银行等机构网站也进行了转发。
“此前与几家国企的相关人士有过交流,他们普遍反映,领导对套保的第一要求是不能亏损,这显然是对期货的不了解。”格林大华期货分析师丁雅峰认为,对国企套保来说,领导层对期货没有明确的认识,其实是最主要的障碍。期货实际上是现货的延伸和补充,既然现货经营可以亏损,期货就没有只赚不亏的道理。“期货有风险,但国企领导缺乏创新、原地踏步不前,其实是更大的风险。”
浙商期货一位曾参与国企客户开发的业务人员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看了这两篇评论后深有同感,“都说到点子上了”。部分国企的机制比较僵化,决策效率低下,而期货的投资机会往往又是稍纵即逝,这就决定了这中间会存在错位。此外,谈到人才问题,他认为,不少国企面临期货人才匮乏的问题,想做期货却没人才。“企业自己培养的话,三五年可能会出来一两个人才,概率太小,成本太高。”
“前几年公司在郑棉上的套保操作比较多,这两年受国内棉花收储政策影响,公司已很少参与。”山东省鲁棉集团总会计师周锋也对记者表示,鲁棉集团此前参与套保受到的阻碍较少,首先是因为公司的主管部门是山东省供销社,体制相对灵活,对企业经营干预较少;其次公司不是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对鲁棉来说影响不大。
虽然部分国企参与套保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障碍,但是在一些成熟的期货品种比如有色金属上,还是有一些国企愿意主动参与并能够很好地进行风险管理,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据该公司期货部的卫亮介绍,公司相关领导在期货市场浸淫多年,熟悉期货业务,套保操作的力度和时机主要由公司的价格委员会来研究决策。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电话请示相关领导,决策流程也不繁琐。
“在期货上小赚,对于企业经营来说是锦上添花,小赔则是为了规避风险,公司高层对此认识比较清楚,期货规避风险的功能往往在价格大涨大跌时表现明显。”卫亮说,2008年金融危机时,金属价格下跌呈现出狠、快的特点,对豫光金铅这样的资源加工型企业冲击最大,由于及时进行了套期保值,公司当年不仅没有亏损,反而在账面有几千万元的盈利。
针对国企套保的经验和问题,业内人士表示,归根结底其实就是观念和认识的问题。只有期货这个“小众”市场能从上到下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国企套保的种种障碍才能逐步消除。而观念的改变,绝非短期能够实现,既需要期货行业各主体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媒体对期货市场更多的鼓与呼。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