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多年增长后,今年四川省大豆产量继续保持上升势头,预计总产将突破70万吨。在大豆比较效益偏低、全国不少地区大豆种植不断被玉米种植取代的趋势下,为何四川省大豆产量却能稳步提升?调查发现,在四川,越来越多的农民改变了玉米套作红薯的传统,开始在玉米地里套作大豆,这不仅改变了四川丘陵山区的旱地立体农业格局,更让人看到了复合种植模式下南方大豆生产的巨大潜力。
四川省西充县青狮镇六村的杨帮顺在玉米地里套种大豆已经有六七年了,算是村里最早一批“改薯为豆”的农民。他说,看着收成好,这几年在玉米地里套种大豆的村民越来越多。
“豆进薯退”不仅在西充县上演。日前,趁着大豆成熟待收,笔者跟随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大豆专家杨文钰一行接连走访了射洪县、大英县、乐至县,驱车行驶在山间,大片金黄的大豆地块错落有致地在公路两旁铺开,特别是从大英到乐至一路犹如一条“黄金走廊”。
“这几年,乐至县套种红薯面积大幅度下降,主要都是被套种大豆取代。”乐至县农业局农技站站长唐茂斌说,以前农民都是在田坎地边零星种点大豆,大面积套种红薯,而现在全县套作大豆的面积已经超过20万亩,远超过套种红薯。
据了解,自2004年来,四川省套作大豆面积年年增加,今年超过440万亩,10年增加了100多万亩,总产更是增长了近50%。
“豆进薯退”的背后是养殖结构的改变。杨帮顺表示,以前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而红薯是猪的重要口粮,但由于这几年养猪不挣钱,养猪的越来越少,直接导致红薯作为青饲料的需求量急剧减少。唐茂斌说,但更为关键的,是通过示范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尝到了玉米大豆双丰收的甜头。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优势在于,不仅能使玉米增产10%,而且大豆平均单产能达120公斤以上,与北方主产区净作大豆单产相当,是传统间混作大豆单产的2~3倍。与玉米套种红薯模式相比,每亩可节本增效300多元。”杨文钰带领他的科研团队,10余年来致力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研究,通过不断尝试玉米行之间、大豆行之间以及玉米大豆之间的行距,终于找到了最佳的组合。
“不用开沟起垄,不用人工播栽,以前种地哪有这么轻松!”乐至县双碑村村民吕锡福说,从去年开始自己尝试机器播种,虽然每株结荚数量不如往年自己点的,但是不缺窝,收成也更好,相当于白“捡”一季豆。
“从发展潜力看,按不与主要粮经作物竞争的原则,可间套作大豆的作物有玉米、马铃薯、烟草、甘蔗,若主要省份按1/3的比例来发展间套作大豆,未来间套作大豆的面积将十分惊人。”杨文钰十分看好南方地区间套作大豆的发展。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