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英国大报FT一篇关于中国央行与银监会分歧、内耗文章受到了被描述对象的强烈谴责,然而“行会之争”却又成了一轮坊间茶余热议的话题。笔者认为,行会之争不像外媒那么危言耸听,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主要是监管当局所处位置导致监管理念和具体问题的认识有差别。
行会之争的各种解读版本
对于行会之争,接近金融监管当局的人士早已是耳濡目染,然而当FT将这种心照不宣的故事赤裸裸摆在桌面上讨论时,却可以发现每人对这种行会之争的理解是各花入各眼。
比如记者A就认为,FT不过是揭开皇帝新装的那个小孩,对“央行和三会”之间争夺权限的观察大体是对的。中国金融监管者画地为牢的思路已是根深蒂固,只能助长系统性风险的弥漫。
业内人士B则称,银监会的前主席刘明康太过强势,而央行的地位又不容受领导。因此逐渐形成了两大监管机构较劲的意思。
而记者C表示,每个组织都是利益集团,一个集团的内耗外耗都无法避免,争夺的是权力以及权力背后利益分配问题,和谁当头关系并不大。
还有从业十年的资深记者D认为,两个机构在很多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很正常,但这种争论远远未到影响改革进程的程度。对于一项政策,两方都有自己的顾虑,在某些时候,银监会因为直接监管银行业业务,风险防范意识比较强;而有时候,央行的政策更加宏观,细节的问题可能不那么全面。
那么无论行会之争是管辖权的利益之争,还是监管理念和具体问题的观点差异,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趋势,一行三会的监管形态的弊端也越来越显现。既然屁股决定脑袋在哪里都无可避免,那么改变监管模式或者是唯一的解药,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始终是一种过渡手段。
周小川曾思考英式统一监管
在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SAIF)周六举办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论坛暨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的话题也受到极大的关注。
SAIF副院长朱宁对新浪财经表示,最近全球都有监管主体逐渐合并的趋势。从混业经营发展角度讲,有统一的金融监管当局,而不是采取行业监管可能更有效。
SAIF教授钱军则认为,行会之争的源头就是设计理念是机构监管,但遇到混业经营就只好把经营的业务人为地划开,这可能会造成监管不力、不及时,协调也会慢,出了问题担当责任也难以界定。因此在监管上应该慢慢的向功能方面进行转变。
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此前也撰写报告指出,一行三会各有各的立场、方式和方法。中央一再强调专门出台了以人民银行牵头的监管格局,但是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短期之内是无法打破的。
而在实践上,英格兰银行对于中央银行的治理探索走在了前列。金融危机之后,其撤消了金融服务局(FSA)、相关职能并入英格里安银行,以英格兰银行成立货币政策委员会和金融政策委员会。英格兰央行行长身兼两个委员会的主席。
而去年,俄罗斯宣布由央行取代联邦金融市场局实行全权统一监管,成为又一家实施混业经营和统一监管的央行。
而对于统一监管的话题,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有深刻的思考。他曾在2011年的一次关于中央银行治理研究的学术讲座上有过阐述。并且表示对于监管模式,“各种可能性都存在”。
他指出,我国金融领域“一行三会”的体制是2003年确定的,那时实际上也是酝酿了好几年,到2002年基本确定了要设立中国银监会。这也是当时国际上很多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很多国家学习借鉴英国模式形式的,但金融危机后,这种模式在英国却被颠覆了,新模式到底怎么样?还不好说。现在大家正在跟踪观察、研究这种监管究竟好不好。如果好的话,各国是不是还要学着变回来?应该说各种可能性都存在。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