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正文
“去年天气不好,玉米还在棒子上就发霉了,交国储不够等级,收获下来的‘潮粮’一斤才卖0.6元左右。”考察中一些玉米贸易商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去年很多种植玉米的农民都赔了钱。
从近两年来黑龙江大豆、玉米生长关键期与收获期的天气情况综合来看,连续暴雨形成的洪灾、阴雨高湿天气促成的虫灾、大雪天气造成的收获受阻等都增加了农民的种粮风险,去年在东北部分地区出现的洪灾甚至让一些种粮农民颗粒无收。
除了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外,一旦农民选错了品种,同样会遭受不小的损失。记者在进行市场调研时发现,一些地区农民种植的玉米根本没有用粮企业愿意收,主要原因是这些品种的玉米不易被烘干,在加工过程中需投入较大的成本。
不仅如此,记者与农民、部分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交流时了解到,当前种粮的成本投入越来越大,而收入却没有同步增长,成本大获利低问题在农业生产领域日渐突出。
黑龙江嫩江县二克浅镇福兴村农民张景洲告诉记者,近两年种粮投入的机械费用、农资费用变化倒不大,增长最快的是包地费用和人工成本。在福兴村去年包一亩地要350元,今年则涨到了450元。“农忙时雇一个人一天要300元左右,还得管饭。”他介绍说。
对于包地种粮的大户来说,还有一项重大开支他们需要时时挂在心上,那就是种粮贷款的利息。“国家制定并出台的很多支持农业生产的金融政策都是好的,但下面的金融机构执行起来‘太狠’。”在讷河与嫩江地区从事包地种粮经营的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从金融机构贷款并不容易,即使贷到款,也还需要支付不少的利息和其他额外费用,这无疑增加了种粮的成本,加大了农民和以农业经营为主的企业的压力。
“我不可能天天在家里等粮价涨了再出售,还是得出去打工多挣钱。”在采访中记者常听到农民抱怨说,很多时候他们出售粮食时价格并不理想,但玉米、大豆收获后需要及时烘干才能贮存,而他们没有长期存粮的条件。 (本系列完)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来源:“期货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期货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期货日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