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正文
国内菜粕市场重在“变”
期货日报记者在菜粕市场的多次调研发现,近几年国内菜粕市场的表现突出了一个“变”字,从市场供求、政策布局、菜粕期货推出到市场关注焦点,无一不是“变”,且市场在“变”中求得了发展。
供求格局由进口数量的增减决定
国内菜粕的压榨源有三个:一是长江流域的冬菜粕,每年4月底到5月中旬收获油菜籽;二是内蒙古、青海地区的春菜粕,每年9月底到10月中旬收获油菜籽;三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口的油菜籽,每年9月底至10月大量到港。
近几年,在国产油菜籽供应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油菜籽的进口量保持了每年20%的增长,主要原因是国内需求不断加大。每年的5月至10月是菜粕的传统旺季,在这一时间段内,水产养殖对菜粕的需求放量。
近两年,进口菜粕份额不断扩大,市场供求格局主要由进口油菜籽、菜粕数量的增减来决定。
现货贸易中枢向华南地区转移
2009年以前,华南地区的油厂主要以压榨大豆为主,只有东莞富之源一家油厂加工油菜籽,而菜粕供应主要依托华中油厂的国产菜粕和华东油厂的加拿大菜粕。
2009年年末,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禁止带有黑茎病的油菜籽进口到主产区,我国油菜籽进口数量迅速缩减。
2010年以后,广东、广西、福建的油菜籽压榨厂快速增加,油菜籽加工厂从原来的1家增至目前的10家;日压榨能力从原来的2000吨增至目前的24000吨。今年7月之后,将增加茂名长晟和防城港澳加两条新的油菜籽加工生产线。防城港枫叶和东莞中储粮扩建的油菜籽压榨线也将在明年建设完毕。华南地区逐渐成为菜粕的主要供应地之一。
目前,现货菜粕的贸易中枢已从华中、华东地区转向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形成了自产自销的贸易模式。另外,在每年的10月至12月,由于新季加拿大油菜籽大量到港,而华南市场的消化量偏低,加拿大油菜籽与菜粕的价格往往处在一年的价值低位。这个时候,传统意义上的产区——华东和华中地区的饲料厂会在华南地区买入菜粕,进行冬储,以防来年3月到5月新季国产油菜籽尚未上市,国产菜粕供应不足的情况。
期货为现货贸易商提供更多交易手段
在菜粕期货上市之前,贸易商只能通过单边的买进或卖出来实现交易。但在信息时代,单纯的现货贸易,左手买右手卖的贸易模式已经举步为艰。甚至有时候,同样的报价,贸易商的报价要比油厂低,才能成交。
菜粕期货上市以后,为贸易商提供了基差交易、期货套利等贸易手段,可以让贸易商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保护自己的利益。
不同合约关注不同的市场焦点
从当前菜粕期货成交较为活跃的4个合约来分析,投资者在不同合约上关注不同的现货市场焦点。
1月、5月和11月合约的交易主体是沿海地区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油菜籽加工出来的菜粕,在参与这些合约的交易时,需关注油菜籽的进口数量、到船与否、华南沿海油厂开停机规模,以及菜粕库存状况。在这些合约上,盘面价格更多的是反映沿海地区进口菜粕的成交均价。
5月合约需要关注油菜籽的进口情况,是因为国产油菜籽开始上市一般是4月底5月初,这个时候的国产供给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进口油菜籽数量仍然较大。
国产油菜籽5月底6月初集中上市,加拿大油菜籽到港量逐渐减少,对于交易9月合约的投资者来说,除关注华南地区工厂的加工状况外,还需关注每一年国产油菜籽的具体产量,看在华南地区进口油菜籽、菜粕不够的情况下,华中地区的菜粕能否有效补充市场。然而,更多时候,参与9月菜粕合约的交易时,还需要关注进口菜粕和进口油菜籽的整体供需是否平衡。
现货商通过“销售基差”做大菜粕贸易
日前,期货日报记者在广东地区走访油脂企业时,发现了一个经营方式较为特殊的菜粕现货贸易企业。这家企业利用菜粕期货工具,仅靠“销售基差”就完成了大部分菜粕现货购销业务,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通过了解,记者发现,“销售基差”交易模式简单易懂,是一种期现结合的交易方法。假设广东的这家菜粕现货贸易企业与下游饲料企业签订了今年9月交货的菜粕“销售基差”交易合同,并约定一个固定基差,客户就可以在9月1日之前的任何一天分批对该合同在期货市场进行点价,点价指令下达后,菜粕期货价格到达比设定价格低的价位视为成交,最后取点价均价加上基差作为合同结算价格。
这家企业的经营方式给了现货企业一个积极提示,即在商品期货市场大发展之际,掌握并有效利用期货工具进行业务创新,可以保证企业经营更加稳定。这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案例。
近几年,我国油菜籽、菜油和菜粕的产业格局与供应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菜粕期现货价格受国家政策调整、产业链上进口量变化以及其他油脂油料市场变化较大的影响,其波动幅度不断加大,波动频率也不断提高。
尤其是在菜粕期货上市以后,随着信息的透明化和参与者的增多,在期货市场的引导下,新的现货交易模式不断涌现。以前所采取的单边一口价交易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变化,而且交易双方一旦看错价格运行方向,很容易在经营上出现较大失误。广东的这家菜粕现货贸易企业面对市场经营风险的加大,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积极地补上了如何利用期货市场工具这堂课。企业通过摸索、观察和研究,很快发现菜粕期货盘面价格和现货价格的长期走势基本一致,重要的是发现两者之间的基差基本稳定。
公司决策层从保证企业持续稳定经营的的角度出发,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菜粕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制定出了采用“销售基差”交易模式来扩大公司经营规模的策略。在新的交易模式实施后,这家公司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当前这家公司超过一半的贸易量是通过“销售基差”交易来完成的。
该企业的业务人员介绍说,菜粕期货合约从现在到明年都可以有对应的现货交易合同,企业预售的合同大部分是半年之后交货,而且通过“销售基差”来完成交易,比采用其他交易模式更具优势。
“在传统市场,油厂判断能否订立远期销售合同主要是看外盘原料点价情况,以及已经销售的菜油、菜粕价格,只在有盈利的时候才订立预售合同。”上述企业业务人员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在期货市场上接货来实现经营目的。很多时候在期货市场接到的菜粕,价格偏低,销售给客户的菜粕可以做到比油厂销售的菜粕还便宜。
另据了解,相比传统的单边一口价交易,“销售基差”交易给买方和卖方都提供了主动权。对于买方而言,一方面可以合适的基差先锁定后期的供应,另一方面点价的时间足够长,可以点到更好的价格。对于卖方而言,通过提前“销售基差”扩大了业务量,并且由于存在提前销售,可以更好地选择补货时机。
郑州菜粕颠覆了传统市场概念
作为上市品种已覆盖了整个产业链的油菜系列期货市场,近一年来越来越表现出自己独具的特点。其中,菜粕更是颠覆了传统市场概念。
“价格偏离”讨论折射出产业变迁
国内菜粕现货市场,买卖双方在确定价格时,往往偏爱于参考长江流域油厂的报价,很多信息机构也习惯于采集这些地方的油厂报价来分析市场走势,但菜粕期货的上市很快就改变了这一传统的价格采集与制定方式,市场一度出现的“期现货价格偏离”的讨论,很好地帮助产业链上的企业纠正了脱离了市场实际的看法以及思维方式。
近年来,国内油菜籽产业布局出现较大调整,菜粕的现货主市场已基本完成从长江流域向东南沿海的转移。但市场上的现货报价未对此现象进行及时调整,市场主流报价仍以武汉、荆州等地的现货报价为主。
记者在走访油脂企业时发现,国内油菜籽、菜油、菜粕的市场份额在持续下降,进口油菜籽、菜油、菜粕对国产油菜系列产品的挤压严重,武汉、荆州等传统的菜粕产区已失去了对全国现货价格的一般代表性,而且这些地区“有价无市”现象也十分突出,已发挥不了市场风向标的作用。这些情况在每年的上半年,即国产油菜籽未上市时表现得格外明显。
市场对内外盘联动性有了质的认识
ICE油菜籽期货的成交量与持仓规模比以前逊色不少,其价格的全球代表性逐渐降低。此外,受加拿大国内运输压力及远洋船期影响,加拿大油菜籽在全球范围内顺畅流通已成问题。相比之下,在郑商所油菜系列品种体系建立后,国内油菜系列期市形成了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独立行情。其中在菜粕市场,各类产业客户逐渐开始使用以菜粕期价“点价”为支撑的经营采购模式。
整体来看,当国内菜粕主要以进口菜粕作为流通物时,郑商所菜粕期货与ICE油菜籽期货具有一定的联动性。然而,鉴于我国油菜籽产业的特殊性,即国产菜粕与进口菜粕季节性交替流通,郑商所菜粕期货的标的物在国产菜粕上市之时,已与ICE油菜籽期货的标的物完全不同,此时进行内外盘期货价格的对比丧失了意义。
五大利好引发菜粕上涨行情
3月中旬以来,菜粕期货市场出现了持续的振荡上涨行情,交易量更是不断扩大。针对菜粕市场的走势,期货日报记者从菜粕期现货市场运行规律、菜粕期价与关联油料品种期价的联动,以及主产区现货菜粕价格涨跌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市场调研。在调研中记者发现,市场出现的五大利好因素共同引发了菜粕期价的上涨。
油菜籽收储政策奠定看多基础
今年1月19日“中央一号文”发布,油菜籽收储政策继续执行得到确定。市场预测,今年的收购价不会低于去年的2.55元/斤。
在此之前,由于我国从加拿大进口的油菜籽不能顺利装船,国内油菜籽供应偏紧,市场价格表现较强。收储政策继续执行的确定,使国内油菜籽供应偏紧的格局不会因国产新油菜籽的上市而发生改变,并且还会削弱新产油菜籽上市对价格的压力。
通过数年的收储,当前政府用于储存菜油的库容比较紧张,在今年确定继续执行油菜籽收储政策的情况下,政府定将抛售菜油来腾库。虽然菜油抛储价格一直悬而未决,但国储菜油进入市场已是必然。
业内人士向期货日报记者介绍,待国储菜油流入市场,供给量陡增势必会打压现货油价,进而降低国内油菜籽压榨厂商的压榨积极性。
最终,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与菜油压榨利润下降的环境下,菜粕的供给难以维持,其价格必涨。
水产养殖旺季到来
虽然近两周南方地区多阴雨天气,影响了水产养殖户的投料,平均气温却不断升高,水产养殖旺季已经来到。
菜粕作为水产养殖的主要蛋白饲料,其需求正在逐步上升。记者在部分水产饲料加工厂看到,他们已经展开了采购菜粕的备产工作。
相关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3月份,国际大豆市场发生了“挤空”事件,加之国内豆油价格低迷,进口贸易商洗船现象不断发生,同时大豆压榨企业开机率有所下调,国内豆粕供求格局发生了变化,豆粕价格出现较大涨幅。
菜粕作为豆粕的可替代品种,两者的价格走势比较一致。受豆粕价格上涨的提振,菜粕“随波逐流”,近期出现大幅扬升行情。
DDGS进口前景暗淡
去年年末,国内有关部门在进口的美国玉米中检出了未经我国农业部批准的转基因成分MIR162。随后,中国质检总局下发通知,要求严格检查进口粕类中的MIR162成分,部分已运至国内港口的DDGS被退运。市场预期将有更多的进口DDGS不能到港,且进口前景较为暗淡。
在国内粕类市场,进口DDGS是菜粕的重要替代品,其价格优势较为明显。DDGS供给量下降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菜粕价格的上涨。
资金看涨农产品
年初以来,活跃在资本市场的资金,看涨农产品的情绪一直比较高涨。国内外农产品产区不断出现灾害天气,加上部分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当前相对处在价格低位的农产品很受资本青睐。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来源:“期货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期货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期货日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