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微信公众号

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博圈

期货日报官方微博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微博号

实盘赛

大赛官方APP_赢家在线

扫码下载报名参赛

投教
排排网

期货实战排排网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期货帮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要闻>期货行业>正文

期权对交易系统的挑战

2014-09-17 16:07:10   来源:   作者:

中国及全球期权市场创新发展论坛(CGIDO)

主办单位:大连商品交易所、英国期货期权世界集团

时间:2014年9月16日

地点:中国·大连

期论五:期权对交易系统的挑战

期权交易的发展历史和关键技术,全球市场上市电子期权在技术准备方面的经验

中国市场对技术需求的独特性,期权交易对技术系统的新要求

交易技术创新对风险控制及监管的新要求

技术革新为期权交易带来的市场演变与展望

论坛成员:

大连商品交易所首席架构师  左涛(主持人)  

ION公司机构代理和交易处理执行主席  Keith Todd CBE

爱特思即时系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亚区总经理  陈肯   

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兼技术部门联席主管  梁松光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交易技术部董事总经理  Ari Studnitzer

泛欧交易所高级副总裁兼市场解决方案全球负责人  Nick Thornton

纳斯达克OMX集团市场技术部门副总裁兼SMARTS负责人  Rob Lang

 

左涛:各位业界的朋友,女士们、先生们,我是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首席架构师左涛。我今天非常荣幸来到这里主持这一节的技术论坛,也非常荣幸有这么优秀的论坛成员来参与。技术是承载期权的基本平台,从今天早上到刚才的论坛,IT不知道被提过多少次了,我想确实是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什么技术系统这么重要,又这么难做呢。有几个根本的原因,如果拿期权来说,期权实际上是个非常复杂,而且业务需求量非常大的一套系统。同时我们做技术,又要做一套稳定的系统,不能出事情的系统。同时还要求性能非常高。再有一个挑战,就是技术本身的发展非常快,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还有技术发展迅猛,包括了互联网等等,返过来改变了业务模式。今天我们的问题就是四个方面,想从这四个方面展开,通过这些问题给我们的听众有个比较好的收获。

期权交易和期货交易相比,它的技术要求更复杂,我们在这里要讨论在未来的期权交易当中对技术有一些什么样的要求。一个方面是想从期权技术的发展和关键技术给大家一个全盘的展望,然后会谈到中国的市场,期权有哪些特殊性,给我们在技术上提出了哪些挑战。还会谈到做市商的高频交易、算法交易和期权的结合,给技术带来怎样的挑战和风险。在这样的基础上,监管又是如何演化的。最后有个展望,就是技术革新为期权将来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展望,甚至会谈到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和云方面的内容。

我们先看第一个话题,关于期权交易的关键技术和发展历史。我们想问一下CME和香港交易所的同事,我们的问题就是在期权交易的过程中,关键技术是什么?当我们开始进行期权的电子交易的时候,具体从技术革新的角度来说,你们有一些什么样的经验?

梁松光:谢谢邀请我们来参加这个讨论。在上一节的讨论当中,大家不断的强调技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在未来的期权交易平台当中,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有几个关键的领域,一个是我们的低频交易,可能未必像以前那么频繁,但是它没有完全离开市场,很多交易所已经建立起来了这方面的系统。它不光只是说速度,实际上是速度的一致性,如果我们在市场上交易的参与者,无论是买还是卖的各方,还是做市商,他们都需要有个持续统一的交易系统,他们需要了解到底他们要下单需要多长的时间,他们要有这样一个确定性。我们的系统要提供这样的一个确定性,就要确保我们的系统有足够大的容量,要比我们对这个市场的需求更大的容量才能保证这样的系统稳定性。

现在我们谈的是比高峰期大五倍的能力,去年我们推出了一个全新的交易平台,用来做衍生品交易,极大的改善了延迟,使我们的系统能力更强。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关于市场的数据,我听到上一节会议的一位嘉宾提到了一点。今天为了能够让系统进行交易,很多的系统产生订单,要求市场本身迅速得到消息,低延迟。非常全面的数据,是对任何一个恰如其分的交易平台的必需品了。因此,我们将会进一步推出我们全新的系统平台,在十月份。这是其中一家公司提供的新平台,实时的数据将会提供给市场,这个数据的实时提供是非常公平和透明的。另外就是托管服务的可用性,对我们市场而言,大家期待的经验,尤其是我们的交易行为,大家对它的期望值,就是能够让我们一起克服很多的障碍,然后来减少这些广域网当中出现的延迟。我们成功的获得了市场的支持,而且我们现在很多做市商,包括了市场参与者,都向中心提供信息。其他的嘉宾也都提到了,在嘉宾之前的风险管理,我们采取的是一方面风险管理的责任,一般来讲是市场参与者自己承担,但是作为交易者我们有义务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框架,能够让大家开展低风险的交易,这方面我们和合作伙伴,尤其是技术合作伙伴一起开展合作,在今后的6个月当中,能够在我们的交易平台上开展风险管理,我想这是目前可用技术的一些关键的内容。

主持人:非常的感谢梁松光先生,提到一些关键的技术,我现在来问一下CME的Ari Studnitzer。

Ari Studnitzer:很高兴来参加这个论坛,期权对我们来讲不是个全新的事情。从我们的角度,一贯是强调技术,如何给实体经济提供帮助,以便帮助实体经济的市场参与者降低风险。今天早上和上一节的会议上都提到了教育,这方面可以举很好的例子。大商所最近推出了一个手机交易的APP这是个很好的促进期权发展的工具。还有刚才嘉宾提到的风险管理的工具,上一节会议上提到了游泳池的例子,我们对于市场的控制等等,这个项目是如何刹车的。大家知道如果你要开车的话,要学会刹车。在市场来看,你不能说仅仅能够开快车,还要能够控制风险,能够刹车,停车。在整个的经济来讲,如何对做市商提供监管,我们谈了十年。有关期权大家都能够给期权进行重新定价,有些曲线存在着,对CME过去的合约,是十年到期,这里面有很多的价差,有很多的行权不同的期限等等,这是关于运营和表现的卓越性。这方面不仅仅是IT的可行性,还有在买卖期权的时候,系统本身要提供不错的支持,还要确保我们可以管理容量。这种情况下,可以做路由,管理大数据,这方面有关3000-4000对1的交易比例,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流程,有3000个的一个数据,交换来交换去只实现了一个交易合约,这方面还是需要很大的能力和容量,来管理这些数据和合约。在CME我们有50多个合约,只有10%的是期货交易。 

主持人:谢谢,Ari Studnitzer提到了CME当中的一个模型。还有大商所用手机平台的一个系统,给投资者教育。刚才提到了容量的能力,还有下订单,以及在后台办公室当中对订单合约实现的能力等等,实际上是对过去期权技术使用的历史回顾。中国大陆期权发展需要怎样的技术?中国大陆的期权市场现在是在使用一个非常活跃的实时的交易前的风险管理模型,以此来应对将要进行的期权交易。你觉得这样的期权风险管理,有什么样的风险,交易所在这个方面可如何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Nick Thornton:有关期权的风险管理,它可能是八个月的交易,在我们觉得下订单的风险上限多大,可能是20次的行权,有看涨和看跌的行权,这个需要处理的需求很大。我觉得最大的订单,就是当你进入到一个比较复杂的期权之后,比如说你如何在不同的月,会有不同的交易的利差来进行分摊,使用什么样的战略?使用什么样的交易行权的风险管理,什么样的战略。听到了刚才的解释,不是一个人来管理,而是整个的风险管理的策略,怎样的计算来进行风险的管理。这里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取舍。比如说有些情况下,是交易后的计算,这个价差的好处是什么?这方面仅仅是处理的技术的谈论,市场本身的利益性。早期的做市商也提到了市场的本身提供的一些功能很好,但是你要确保你的市场是可靠的市场才行。我觉得目前需要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增加一个数据源,一个新的系统,或者是一个新的管理流程,在这个方面我们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给对了我们的风险对冲,增加了风险吗?交易所到底要把重点放在什么上面?监管当局也可以把这个问题进一步的扩展。可以提供交易指南和交易规则,比如说不同的月,不同的上限的规则。像简单的问题,如果是出现了一个深度的看涨期权,或者是深度的看跌期权,如何去运行,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如果是出现某一种情况,如何来应对风险。任何一个交易之前的风险管理,必须要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存在,这些底线是技术很好,技术可以执行规则,但是如果出现了需要解决投资者风险的基本问题的时候,只能是靠这个指定规则来执行规则了。

最后谈到一点,我想刚才的嘉宾也提到了这一点,对于整体的这种风险管理的责任是体现在哪里呢?我是完全的同意,必须是由交易所进行交易前的风险管理。对交易所面临的风险,如何实现跨交易所的交易,不同资产的交易,对交易所来说当然会有不同的责任。而作为技术的供应商来讲,对于各个上限的风险如何应对,我们需要弄清楚监管当局、交易所和技术供应商各自的责任是什么,以及如何来对这些风险进行整合?对风险进行整合必须要这样做,我们先问自己一个问题,随着我们扩展网络,随着我们增加新的流程,每个步骤上,恐怕都对我们自己这样的流程链又增加了一个环节。

主持人:谢谢,你说得很正确。这些风险管理模型并不是很容易,也可能会带来额外的风险。刚才你提到的是不是交易所是唯一对这些风险要承担责任的一方呢?还有市场的风险存在是一个整体的风险管理。非常感谢你刚才跟我们分享的内容。还要问一下,突然增加了很多的交易手段,在期权市场上做市商要提供流动性,对于做市商来讲需要什么工具便于他们更好的参与。

梁松光: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刚刚接触到的期货公司和股票公司,每次召开一个会议,总会出现以前的北大清华的年轻的博士,同他的老板坐在一起,在一个桌子上。在我们谈论到有关IT技术之前,他们总是跟我说一个问题,你能不能改变整个的系统,是不是能够制定新技术,这些人没有有关做市的经验,他们只是打开了自己的加减法,这个打勾,那个是不是需要等等。在从事这个行业20多年来,很多人说期权市场的做市不是很复杂,就是简单的生意,只需要动脑子就行。我们依赖的是经验,是对人的了解,对知识和软件了解的这些人。你可以来使用最基本的软件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用不着有多大的损失就可以来做市,他们学会了如何问问题,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不仅仅是看书本上的知识,提到了风险,了解到了很多的风险,还有风险的比例等等。做市就是发出的订单,真正的发出订单也是有风险的。系统的本身就是保护,保护这些交易商。他们可能并不是故意要犯错误,他们要了解如何告诉系统怎么做?如果市场发生了变化,就像一个操作盘一样,人们可以从这个市场的变化上,操作台上了解到是哪一种合约进来了,风险以及使用交易系统的灵活性,创建自己的战略。最为重要的是,如果你使用美国或者是欧洲第三方的软件,提供这个软件之前,你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会运作吗?这个是期货或者是期权,期货公司与期权公司不同。卖软件的公司,在中国计划有业务吗?这个问题非常的重要。虽然你做的是个简单的期权交易,但是你要了解你的团队,是不是已经非常谦虚的要来了解要做什么。还要有足够的聪明知道在中国哪些软件是非常好用的。

主持人:说得非常好。陈肯先生提到了风险,似乎做市商系统完全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相当复杂的东西。速度、灵活性等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影响。非常的感谢您刚才的分享。接下来我想请大家讨论第三个问题,想问一下,期权是不是对市场基础设施需要完全的新架构呢?什么样的技术提供商能够给中国的期权市场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技术?

Rob Lang:总的来说,在技术这一块,我们可以把几个方案分成两个主要的类别,一个是功能性的要求,一个是非功能性的要求。我们花很多的时间来讲功能性的要求,这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与功能性要求有关的。我们的期权类的市场需要怎样的功能性要求,怎样的进入到交易所,怎样的进行撮合,这是第一个要考虑的,在考虑到技术市场的时候。功能性有很多的细节,不同的委托单,在数据当中要有怎样的反映,交易当中要有怎样的反映。期权交易包括了很多战略性、策略性的交易,在录入中会有多少复杂的类型?之前有很多人提到了在中国市场有很多交易前端的控制,这是有很大的不同,这是技术提供商需要考虑的。西方市场是有很大的不同,也会有风险管理,都是在清算、结算这一块。在交易前和交易后的平衡,这一点是需要在技术方面加以考虑的。

在基础设施这一块,非功能性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了容量、能力,基本上所有的现有市场数据基础设施的话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比如说参照数据,如何把这些相关的交易的相关的工具、信息进行呈现。随着期权的推出,工具会有巨大的变化,甚至是几个量级的变化。

再加上做市这一块,就有了一个新的一系列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的要求。做市,意味着会有更高的量的要求。有很多的数据量如果是来自于一个来源的话,这将是非常独特的数值峰值的情况需要来进行管理,这是功能性和非功能性方面的考虑。还有另一方面,有了不同的期权策略,还有做市商也是需要带来更多的自动化的交易,就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风险,还有对一系列的新的容量方面的要求,也会带来比如说美国和欧洲市场曾经发生过的瞬间崩盘的情况。

我是SMARTS技术提供商的负责人,主要是进行市场监控的,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市场监控可以看作是风险的一部分,前面提到了服务提供商,谁来监督它?谁来确保他是提供了服务,进行了实时的响应?这也是监控的一部分。还有更加重要的就是有没有操控者,有没有谁企图去欺诈、舞弊,谁是欺诈者?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更多的复杂性,系统的本身更为复杂。你可能不仅仅是看过去30-90天的交易,而且还要去匹配未来的9-12个月的不同的价格,不同的到期时间,以及对不同的标的的影响。还要看端到端的,从委托端的切入点,到最后的清算和结算,以及市场最后的交易监控。

主持人:刚才Rob Lang讲到了非常关键的点,交易的复杂性会带来一系列的技术上的问题。之前的嘉宾也提到了先例,以前都是以百来计,现在是以亿来计,要求这个系统的容量是非常大的,还有通讯方面的要求等等。市场的行为非常复杂。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有新的市场监控工具。非常的感谢Rob Lang。接下来我们就到了最后一个问题。最近在中国的市场上也在延长交易时间,包括了交易后的时段,到底清算技术如何进行改进,来接纳更多的交易工具,负担更高的交易量,以及延长的交易时间呢?

Keith Todd CBE:(译)

非常的感谢大商所给我这样的机会来参与这样的会议,2001年我来到这里,当时我是另外一家机构的主席,我现在是ION公司的执行主席,我响应一下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在技术方面,在这个行业,我有了很长时间的经验。而这个经验的宽度和广度,实际上对中国市场的建设有很大的价值,特别是中国市场即将推出期权,曾经有人讲过容量的重要性,系统容量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个容量的问题,还有更多的交易时间的相关性问题。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基本上所有的交易所当中,他们的交易时间段都在不断的延长,在我们设计系统的时候,我们考虑的可能是一天24小时,一周五天半,这个会继续。我们也会考虑到前台、中台、后台。

回答您的这个问题,我们如何应对交易时间的延长,这来源于架构的本身。有一些老的系统,可能会有容量方面的限制和挑战,因为他们是属于更早的时代的,如果是有更好的架构技术,服务架构、业务逻辑和交易的分离,就能够为未来留下发展的空间。所以,架构必须要对,然后才能确保未来的容量不会出现问题,不会出现瓶颈。

主持人:您提到了架构,清算技术的架构非常的重要,特别是交易后的交易,这样能够帮助我们应对延长交易时间段的挑战,容量更高带来的挑战,自动的失败转移等等其他的一些技术等等。我们现在继续讨论第三个话题,关于风险与监管。我们讲包括了高频交易带来的,以及期权做市相关的技术风险,以及相关的监管方面的变化。我想问一下纳斯达克的Rob Lang,期权的推出会不会给现有的这个时代带来新的风险,我们必须关注什么样的风险,从交易所的角度,请您从交易所的角度,您认为哪些是需要关注的?

Rob Lang:这个问题我之前已经回答了,我这里想再多说一些。新的风险是什么?要看到底是哪些发生了变化?这个市场有自己的独特性,更多的是交易前的风险管理,而不是后端,我不知道是不是会发生变化,这个会带来风险,包括了从市场教育的角度和理解的角度,还有技术交付的角度,如果是风险控制从交易前转到交易后,这个是需要进行考虑的。第二个就是与容量有关的,期权会带来更多的消息,这是需要系统进行处理的,还有工具的数量。整体的风险会加大,我想重申之前我提到的市场操纵。期权交易会带来更大的发生错误的机会,比如说乌龙指这样事件的发生,可能就是因为手指太粗,就是输入错误了,此外还有恶意的市场行为,这种在市场上会越来越多。期权市场和标的市场具有交叉的关系。如果在最近月份有个仓位,你可能在标的工具上有一些仓位,这就有一些进行操纵的空间,会给市场带来更大的风险。

主持人:接下来我想问一下CME集团的代表,在你们所熟悉的领域,计算机算法交易或者说是高频交易,在期权交易当中多吗?考虑到国内本身的“快闪小子”,似乎目前在美国对高频交易又有了更多的担心,您觉得对于高速度和低时延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又有什么样的变化?还有包括类似于SEC这样的防范技术方面的规定。

Ari Studnitzer:如果我们看一下期权,其实很有意思,在历史上并没有电子交易,欧洲是从非电子交易开始的。对CME集团来说,我们非常的关注期权,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我们关注到期权作为风险管理工具使用量的增长,电子交易我们是比例最高的地方,期权交易量有50%是通过电子交易过来的。所以从我们这个角度来说,这不是说关于高频交易的讨论,更多的是对于风险管理的讨论,我们需要支持更大的生态系统。无论是通过经纪商的市场,还是电子交易的市场,都要实现自己的风险管理目标。

Rob Lang:我想首先说一下就是在美国的这本书,这本书当中说到了计算机算法高频交易只是更快的一个维度,但是无法保证它的公平性。如果要用电子交易,就必须要用电子监控,因为人的监控是跟不上的。

Nick Thornton:首先要看它要关注什么。它不是一个操作性的,或者是恶意交易、滥用交易的代名词,即便没有电子交易也会有这种滥用交易,包括抢先交易等等。首先要区分技术和他们交易的意图。在欧洲情况并不完全一样,那本书当中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在美国出现,因为市场比较碎片化,那些策略依赖于同样的产品,在多个交易场所中进行,比较分散。在欧洲的衍生工具市场没有那么的碎片化。随着衍生工具的结算开放,可能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至于你说的高频交易的问题。对速度的无限的追求是不是带来新的风险呢?对于做市商和交易商来说,希望更快的接入市场,确实里面也有风险,如果是无限的追逐低时延,使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被牺牲,这是个风险,我们需要考虑。可能只有很少的市场需要这些超低的时延,对其他的市场来说,是不是需要这些超低的时延呢?如果是回到2008年, 47个影响市场的中断,有一半大概是在去年发生的。我们难以忽略低时延和市场的相关性。我想可以指出的一点是,如果我们看故障处理的时间,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线性的下降,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时延也可能是几何级的下降,如果是上游系统和相关系统发生问题,你需要应对的订单就有很大的积累,不仅是在交易引擎当中,还有下游系统。几年之前我跟一个交易所的CEO谈,我希望卖给他一个上游相关的系统。他就跟我说了,他的整一年的量的处理大概只需要撮合引擎吞吐量运行7秒钟的时间,我们要问一个问题,是不是也要考虑到时延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呢。

另外一个交易所的CEO,我们聊天的时候也谈到了如何选择。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在所有的活动当中要选一个最好的系统,有人说要买一个时延最低的系统,要看你的选择是什么,你开一辆车,不会总要用它最高的时速来驾驶这辆车,还要看这个引擎的质量到底怎么样。

主持人:好的,这个故事非常的有意思。第三个问题就讨论到里。还有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技术的展望。以及技术未来的发展,香港CME,很多的传统的商业模式,由于技术的变革和革新,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金融现在在中国是非常热门的话题,尤其是2003年以来,你认为在未来技术会给市场的商业模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你所在的机构正在进行什么样的技术上的创新?当一个机构在选择是否采用新的技术的时候,会考虑到什么样的因素,哪些要使用新技术,还是要等到技术变得更成熟的时候再使用,使之安全性更高?

陈肯:当然,新技术在一个交易所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交易的处理还是获得方面,我们所说的这些新技术,大数据、云计算,虚拟技术,一方面是机遇,另一方面也是挑战。一系列技术可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使得我们的内部投资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缩短我们交割的时间。另一方面,它也会给我们的数据带来安全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在交易所,我们也是受到严格监管的。如果是管理不善,可能就会对我们交易方面的生意带来负面的影响,但这些潜在的风险不应该阻止我们探索使用新的技术。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更加的谨慎,运用我们的智慧来应用这些技术,有了这些经验之后,我们可以再把这些技术用在更加核心的交易当中。当然这些技术仍然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参与到这个发展的过程,而且要确保这样的技术最后是满足我们行业需求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只是说这个技术还不成熟,就把它扔在一边,这样就会使我们丧失机遇,当这个技术真的有一天来改变我们生活的时候,我们就可能被它甩在后面了,就像互联网技术一样。

主持人:你们都是非常有创新精神的,你们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技术方面的展望?

Ari Studnitzer:(译)首先我们要看自己有自己的移动设备,你的IPAD或者是iphone,里面存着很多的数据,另外就是要分析。有个公司,英乃普(音)就是把社交媒体的行为跟交易进行分析,有很多有趣的发现,这仅仅是个开始,还有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这些都是令人兴奋的,会使市场更多的弹性和灵活性,我们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监控,使我们的交易更加的有效。当我们说到风险管理的时候,比如说有很多的挑战,在交易保证金的核实方面就面临了很大的挑战。比如说推进门户,对未来进行风险管理,这是个真正的机遇,我们希望对实体经济提供我们的服务。

Keith Todd CBE:(译)    我们在使用新技术之前,还要是谨慎的。我们需要这些技术一个有效的集成,我们不要急于使用这些新的技术,比如说交割系统,有很多的服务,很多的软件,很多的衍生品,我们现在都在说云计算,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灵活性可以进一步的不断的升级,以及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们的成本,使得我们的交割系统最后能够在云计算当中产生。当然,对于数据安全的保护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最后就是大数据,未来的金矿可能不仅仅是市场上的数据,还有发展的趋势,尤其是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行为和市场之间的关联。我们现在从分析的角度可能还探索得不够,这可能是未来一个重大的发现。

主持人:各位都谈到了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我想问一下Keith Todd CBE,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回应?

陈肯:我们可能是需要做同样的套利保值,很多的合同在香港都是相互关联的,似乎都是一个策略。我们要把中国放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去看,我们在全球有12个中心,我们要把这个时延不断的降低。我们现在要在门户降低风险,当然有这个时延的问题,现在不同的市场之间的交易有越来越多的需求,速度当然会改变我们的这种交易的方式,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的控制。

主持人:当然我们要这样谈下去会说很多,但是时间有限。最后请每一位发言嘉宾,做个简单的总结。你觉得有收获的话可能是什么?

    Rob Lang:非常的感谢FOW和大商所的邀请,我想最后讲两点,我们需要一个公平、高效、一致、稳定的系统,这个是有赖于三个利益相关方:交易所、监管方和市场参与方的三方进行合作和协调,这样保证技术有个安全的使用。第二,就是一端到一端的解决方案,这是必须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在整个系统当中要考虑到的风险,这个过程当中,每个步骤,我们都要考虑到它的风险,前面的五个和后面的五个风险之间的关系,都是需要考虑的。

Nick Thornton:作为一个讨论技术的环节,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是非常幸运的,我们的原材料每年变得越来越好了,这就是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随着这些年来的技术的积累,工程师也跟我说,他们也说,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面临到的挑战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在进行一个交易机器的设计的时候,它在这个处理的复杂程度上面已经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CEP就会说,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模式,这个数据要进行处理。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机遇,是个非常好的技术发展的时代。

Ari Studnitzer:非常的荣幸CME能力在这里参与到讨论,各位都是非常出色的嘉宾,跟大商所在这里展开了非常精彩的讨论。技术是要以我们企业的商业价值和客户体验为主的,要看客户的需求是什么,我们要以技术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反过来。

梁松光:我们都非常的赞同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技术要开发出来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进行投资的话,机会来的时候我们就落后了。规划的时候就要进行技术上进行怎样的投资,来支持我们业务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陈肯:对我们来说是非常荣幸来参与这次论坛。非常重要的是来到中国已经有两年多了,我们有很多的高频交易商,包括在美国和印度都是如此,我们在中国进行了非常活跃的交易,他们都在问什么时候能够在中国进行期权交易,希望我们能够给大家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支持,如何能够在中国进行市场交易,我希望这样一套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Keith Todd CBE:我们需要记住一点,年龄越大,经验越多,你的这些经验是非常宝贵的。作为技术提供方来说,他们是需要在这个技术的顶层设计方面提供稳定性,因为你和技术供应商的合作可能会持续很多年,好几十年,现在这个时代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再次的感谢主办方的邀请。

左涛:好的,女士们、先生们,这一节的讨论就到这里。也感谢各位讨论嘉宾在会议之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非常感谢各位提供的非常综合性、全面性的讨论,在技术方面有非常广泛的看法,讨论了未来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今天的讨论不得不结束了,有兴趣大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跟讨论嘉宾来进行联系。我叫左涛,这个是我的邮件地址,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讨论。非常的感谢讨论嘉宾对这一节做出的精彩贡献。非常的感谢各位的耐心倾听,非常的感谢大家!

 
责任编辑: 期货日报
分享到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