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由期货日报主办,天府商品交易所承办的“大宗商品期现对接及场外衍生品市场规范与发展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会上引人注目的是港交所资深顾问李大鹏先生的出席。作为曾今的CME、NYMEX和SHFE的一员,他的期货平台履历和其现在港交所的身份便足以吸引所有参会者的眼光。
他的发言既简短,也独到。首先,他介绍了港交所的基本情况。第二,他讲了LME成功的经验,LME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真正实现了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无缝对接。笔者认为,LME向现货基础条件差的国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中国应该放弃多年来的发展模式,转向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与现货接轨的典范——LME模式。第三,他对政策约束下的国内中远期市场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极大地关心。
中国是一个商品交易发展中国家,其基础现货还非常不成熟,所以需要多层次地发展商品市场,这也是国家最近两年来较为推崇的。但是,中间层次的市场应该如何定位一直以来存在不同的声音。也许这正是李大鹏先生对其盈利模式深表关心的原因所在。李先生的担心不无道理:第一,在缺乏了交易效率最高,交易成本最低的标准化交易之后,国内大宗商品中远期市场怎么去盈利?第二,如果没有标准化交易限制,交易平台的盈利模式应该怎么制定?是类期货模式,还是中远期交易与现货接轨的接地气模式。从李先生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观点倾向于后一种。
自38号文之后,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国内大宗商品中远期市场纷纷出现交易模式创新潮,于是拍卖、挂牌、单向竞价、连续现货、交互式等等,不断闪现在人们眼前。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们也没有发现这些模式的优势在哪里?拍卖、挂牌、单向竞价看似很好,因它是一种非标准化交易,按理可以满足个性化的现货需求。但是,这样的交易方式由于缺乏最基本的成交效率保证,所以只能成为摆设。“连续现货”由于有意避开了实物交割的难题,即便其解决了流动性问题,交易也因此而能够活跃,但作为商品交易其不能说是成功的。因为连续现货存在两方面不足:第一,它没有了“期”字,交易也就没有了套期保值功能,那这样的交易还是商品交易吗?第二,由于交割权力的嫌贫爱富,使得交易的公平性倍受质疑,很多具有交割权利的席位也正是依靠这样的权力来收取延迟交割费的,也就是,他们参与交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收取延迟费。“交互式”是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其是否能够成功还需要时间去验证。
从交易角度讲,没有标准化交易作为最基础的交易方式,中远期市场要想盈利比登天还难。商品交易的诞生距今已有几千年,但直到1865年具有无穷智慧的芝加哥人才发明了标准化交易,可见标准化交易是通过千锤百炼才得来的。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很好的传承才是。直到现在标准化交易仍然是交易效率最高,而交易成本最低的商品交易方式。如果我们将最好的交易方式进行限制,无疑是在对中远期市场进行排斥,使其放弃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动力,从而让其最终走向灭亡。现在国内中远期市场似乎处在矛盾的状态之中:一方面国家已经认识到中间层次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它不行;但另一方面又要对其交易方式进行限制,规定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不知道,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的中远期市场还能撑多久?
中远期市场的盈利模式一直以来是大家最为关心的,毕竟办平台不是办公益,它是需要盈利的。怎么能够盈利?笔者认为,只有那些真正符合商品需求发展的平台才能确保持续盈利。我们关心是,这样的平台是什么样的平台呢?
作者信箱:466281015@qq.com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