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播期开始之前,身为黑龙江省黑河市大豆协会会长的李明刚再次延续了他两年前的决定,继续把自家承租的900亩大豆田,全部改种玉米。三年来,他始终如此。
黑河市处于第四积温带,年积温仅有2100摄氏度到2300摄氏度,本适宜大豆而非玉米生长。但接连三年,种植收益差正在让大豆田从这里的种植图谱中逐渐消失:源自德国的“德美亚”高寒玉米品种试种成功,玉米大豆种植收益差为3倍之巨。
最近几年,大量东北豆农与李明刚作出了同样决定,使得大批大豆田不再种植大豆。这直接导致中国大豆主产区种植面积急剧萎缩。
到2012年,中国国内大豆面积连续三年大幅下降,产量连续两年下降,并且双双创下近20年新低。而在此前十余年的时间里,不管中国进口大豆的数量是2000万吨还是4000万吨,国产大豆的年度总产量一直保持在1500万吨上下。
国产大豆面临的考验不止如此。近年来,进口转基因大豆的价格越来越便宜,相当程度上完成了对国产大豆的替代。在综合考量食品安全、国产大豆政策、粮农收益的情况下,相对于转基因大豆而言,定价相对较高的国产非转基因大豆是否可以成为突围方向,相关产业如何调整结构,成为国产大豆产业面临的直接考验。
连年萎缩多因
2012年,中国大豆消费外贸依存度达到83%,同比增长8%。这是最近十余年来,中国大规模进口大豆的依存度首次超过80%。
造成进口量上升如此之快的一个原因,是2012年夏天美国干旱引发了粮食储存的恐慌。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大豆主要消费市场,纷纷提前加大采购和储备大豆。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累计进口大豆5838万吨,同比增加10.91%,进口金额351.91亿美元,同比增长17.93%。
更重要的原因是,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再次出现双降,供应缺口加大。近十年来,中国的大豆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1/2012年度,总消费量为7165万吨,约是2000/2001年度的2.56倍,年度增长率为8.92%。
据中国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为8682万亩,较2011年下降13.8%,为中国1992年以来的新低。另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280万吨,同比下滑11.6%,创下1991年以来的新低。
实际情况可能比官方数据所反映的更加严重。新湖期货的实地调研显示,2012年黑龙江大豆播种面积减少33%,吉林减少50%,内蒙古减少11%,华北黄淮减少15%。相关研究人员的估计是,全国大豆面积减幅可能在25%左右。
造成国产大豆面积和产量“双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玉米改种。以黑龙江为例:因该省第一、第二、第三积温带无霜期更长,积温更高,适宜改种玉米。最近两年,其种植面积以20%的速度递减,2012年已不足4000万亩,尚不足顶峰时期的一半。
“在平原地区,已经很难见到大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人员在当地进行调查后如此形容。
改种玉米会给农民带来可见的显著收益。由于杂交技术的运用,玉米亩产最少可达1000斤左右,而自花授粉的大豆产量则一直徘徊在300斤上下。仅此一项,玉米亩均收入就超过大豆300元以上。
同时,因为价格基本取决于国际市场,大豆种植收益的年际波动幅度大,也大大降低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此外,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推动的减种,也使得国产大豆面积减少幅度加快。
2005年,中央政府出台了一项针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按粮食商品量、产量、播种面积评定。“黑龙江部分县市为得到奖励,积极推动大豆改种玉米。以玉米产量850斤/亩、大豆产量250斤/亩计算,一亩地即可增产600斤。”农业部的一份报告指出。
黑龙江的总体耕地面积为2.18亿亩。2007年时,玉米播种面积为5800万亩,受这项政策激励,到2012年时,玉米种植面积变成了9800多万亩。大豆大面积改种玉米,也可部分解释中国粮食生产如何能够实现“十连增”。
国家统计局的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黑龙江省就有1000多万亩大豆改种玉米。加上吉林省的大豆和绿豆改种玉米,使得这两省当年粮食增产11%以上。而2011年全年,仅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就共增产粮食138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增产量的56%。
按照比价关系计算,要改变大豆面积持续下滑的趋势,国产大豆价格必须达到3元/斤以上。但据《财经》(博客,微博)记者4月初在黑龙江多地的调查发现,目前大豆价格虽已涨至高点,但仅为2.24元/斤左右。
因此,今年中国国产大豆的双降局势或仍将继续下去。“中国还能拿出1200万-2000万亩大豆田改种玉米。”新湖期货高级分析师李延冰预计。
除了面积减少,大豆“重迎茬”导致产量降低的问题也在日益恶化。所谓“重茬”是指同一块田地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所谓“迎茬”,是指同一块田地隔年种植同一种作物。从调研和科研结果看,“重迎茬”均不利于同一种作物的连续高产。据黑龙江农委调查统计,该省大豆产区重迎茬面积已占大豆播种面积的60%-70%,特别是齐齐哈尔北部、黑河等地区,重迎茬面积达80%,个别县达到了90%。
“如这种形势继续下去,中国的大豆播种面积将不足1亿亩,总产量将低于1000万吨,自给率将低于15%。”中国大豆网总裁刘兆福说。
非转基因大豆求突破
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下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进口转基因大豆对原国产食用大豆市场产生的冲击。
在国际市场上,非转基因大豆一般要比转基因大豆价格高50%左右。但在中国市场上,这一优势并未带来实质优惠。2012年,中国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进口的大豆总数为5838万吨,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为转基因大豆。其最主要的用途,是榨油和制作饲料。
中国国产大豆消费大致可以分为几种:食用消费、蛋白粉加工压榨、种用等。
因豆油是中国最重要的食用油,约占国内使用植物油消费的40%,故目前压榨是中国大豆消费的最主要源头之一。但因国产大豆缺乏价格优势,除国储低价抛售的大豆之外,目前国产大豆直接用于榨油的部分,已寥寥无几。
目前国产大豆的主要消耗为食用消费和蛋白粉加工。前者主要用途为大豆加工制品,包括大豆蛋白、豆腐、豆皮、豆豉、酱油等产品。后者则是大豆蛋白加工。目前中国的大豆蛋白在全球的竞争力非常强,其出口数量约占全球的50%。
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是完全不同的商品。如果国产大豆不进入压榨行业,只是作为食品加工原料,就可以避免国际大豆价格传导到国产大豆,从而沦为跟从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的命运。因此,国产大豆用于食品加工行业和蛋白粉加工应是其着力方向。
但目前这一点无法做到。转基因大豆因其价格低廉,或有相当部分直接流向了食用市场。中国大豆网总经理刘兆福告诉《财经》记者,江苏省海安的一些跑船的船老大,原本为当地的豆制品加工厂到东北跑运输进大豆,后来因黑龙江大豆价格没有优势,变成了直接从港口发货。而进口大豆多数为转基因大豆。
国产大豆因此陷入尴尬境地:如果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和消费者不注重、不强调非转基因食品的来源,国产大豆不涨价,农民就没有种植积极性,对进口的依赖必然加强;而食品行业如果使用转基因大豆普遍化之后,国产大豆就更加没有价格优势。
作为中国非转基因大豆最重要产区的黑龙江,正在谋求突破。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是设立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
为此,该省的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近些年来纷纷就此提出倡议。国内没有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区分市场体系,非转基因大豆产品一直参照转基因定价,黑龙江的非转基因大豆产品话语权和定价权都双双因此丧失。
这些倡议,已经具备了现实的紧迫性:上世纪90年代前,黑龙江大豆是日本食用大豆的主要原料,每年的出口量都在30万吨左右。但近些年来,出口日本的数量在急剧下降。
“这不是价格偏高所导致的。主要是因为部分黑龙江大豆品质下降才痛失市场。”该省大豆协会吴立强秘书长称。
十几年前,日本曾经非常推崇“东农42号”这个品种的大豆,订购量很大,但后来由于在港口检测时发现有其他品种的大豆混在其中,无法辨别,于是日本不再进口“东农42号”。
“因为对于一个好的品种没有保护好,产品无法追溯,毁掉了一个品种的信誉。”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张淑珍称。
也有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为预防转基因大豆混杂在非转基因大豆中间,日本、美国等国公司到中国采购时,开始派代表在加工车间监督,以防止有转基因大豆原料混入。
“我们在山东谷神集团随机查阅了泰国、英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的购买合同,所有的合同中都有两个共同条款:第一要求标明大豆原料的原产地;第二要求只能使用非转基因大豆做原料。日本、美国的进口商不但合同要求严格,而且派专人考察原料产地的环境和种植技术,还要对大豆原料亲自做检测,有的还派代表在加工车间监督,防止有转基因大豆原料混入。”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如此形容。
安利(中国)研究发展中心副总裁陈佳则建议称:东北地区作为非转基因大豆的主要原产地资源,至今保持着世界非转基因大豆的纯净性,应大力开发其绿色、天然、营养、健康的优势,并加强对非转基因大豆品种的保护,促进非转基因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地方的努力已经取得进展:2011年6月17日,由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命名的“中国非转基因大豆核心保护区”落户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
但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认为,这只是相关工作的开始而非结束。因为这一由地方建立的保护区力量仍然实在太弱。在他看来,非转基因保护区建立,应该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起码包括两个体系,一个是生产,一个是销售和后期。
在生产方面,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可以形成防范进口转基因大豆污染的防火墙,有效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物种资源。同时,可以打造完整、系统的产业链。
在销售时则应规范标识管理。国家应建立东北大豆产地标识体系,打造品牌。凡在保护区内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都可以追溯产地。豆类加工企业要走一条有别于进口转基因大豆的高端路线,卖上金豆价。
“只有这样,国产非转基因大豆才可能有出路,食用大豆安全才可能有保障。”王小语说。
两种“走出去”
除了直接出口,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等人主张:国产大豆可从大豆蛋白加工领域中找到新的出路。下游产品价格提升后,可以给豆农更高的收购价格,从而提高其种植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大豆蛋白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在美国,有2500多种食品需要添加大豆蛋白,而日本每年消耗大豆蛋白数量则为60余万吨。近来由于国内外肉食加工、奶粉加工改为以非转基因大豆蛋白做配料,市场对非转基因大豆的需求开始急剧增加。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仅有吉林前廓、黑龙江三江、湖北云梦等少数厂家生产大豆蛋白。如此乐观的前景,使得大豆蛋白加工领域近些年来出现了井喷局势。
据中国大豆产业协会统计,目前中国大豆蛋白产品在欧美市场的年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2010年,中国对全球出口大豆蛋白22万吨,占世界市场50%以上的份额,出口金额约4亿美元,其中对欧盟出口数量约为2.4万吨,出口金额为4400万美元,占中国对全球出口数量的11%,是中国出口第二大市场。
受此影响,国产大豆价格也开始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据《财经》记者在黑龙江省哈尔滨、绥化、黑河等大豆主产区的调查证实:包括益海、安利等企业在内的大豆蛋白加工企业,给豆农开出的大豆价格已经高出了国家的最低收储价格。
“益海收购国产大豆主要是在哈尔滨加工,每年收购价格的确高于国家保护价。但这是市场规律,不存在垄断收购。”益海(佳木斯)粮油公司副总经理李忠辉近日公开表示。
这种通过差异化竞争为国产大豆寻找出路的方式,在学界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可和支持。但在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看来,在中国仍有1500万吨大豆加工产能的前提之下,轻言放弃国产油用大豆生产,既糊涂又危险。
“到底怎么发展食用大豆,各方其实并没有提出和采取有效措施。在这种前提下盲目让出油用大豆市场,国内加工厂就只能仰人鼻息,完全依赖进口大豆。”王小语说。
他还指出:目前的大豆蛋白加工业的所谓景气,其基础并不牢靠。原因有二:其一,出口增多靠的是比拼价格,恶性竞争的结果是已经招致了欧盟的反倾销起诉;其二,目前中国的大豆蛋白提取主要依靠“陈碱积淀法”,对水资源的污染相当严重。
新湖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时岩也指出:包括大豆蛋白、卵磷脂在内的国产大豆加工业,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国内大豆产业。但这些领域其实也并非特别深加工的领域,利润空间已并非想象中那么广泛,因此将国产大豆的命运系于大豆蛋白加工,可能并非明智的选择。
国内大豆生产不具比较优势,另一种尝试就是豆农种植“走出去”。
黑龙江的黑河、绥化、齐齐哈尔等地与俄罗斯接壤,近两年有不少农民开始出国租用土地种植大豆。
李明刚就在黑河对面的俄罗斯阿莫尔州租用了10万亩土地,种植非转基因大豆。他种植每亩地的成本是每年173元左右,包含了土地租金、人工及种子和种植等各项费用。
因采用规模化种植,李明刚只需要雇佣20个左右的人工,即可管理近10万亩土地,目前年产大豆2万吨以上,他正着手将租用的大豆田增加到30万亩。
据李明刚透露,仅黑河一地,2012年通过这种方式进口到中国的大豆,已约达20万吨。这些大豆的每吨价格仅为4200元左右,比直接进口美国、阿根廷等国的转基因大豆还有百元以上的价格优势。
但李明刚对这一模式是否可以持续,心中仍无把握。一是这些大豆虽为国内农民生产,但因涉及进口检验检疫问题,目前程序尚未全部理顺;其次是,由于大豆在俄罗斯并不算粮食,故该国对外来农民租用土地生产大豆并不鼓励。李明刚说,“现在小打小闹的可以,种植规模到底能做到多大,现在谁都没底。”
新型补贴胎动
提振中国国产大豆产量的另一出路,是调整政策、增加补贴。
根据中国的“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目标将保持在40%,完全放弃国产大豆生产并非现有政策选择。但保住这条线并非易事。
1995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400万吨,消费量1400万吨。2011年中国大豆产量仍为1400万吨,消费量7000万吨,5600万吨大豆需求缺口必须通过进口获得。
向美国、日本等国家学习,采用合理的补贴方式对豆农进行补贴,并提高适当的补贴水平,或是目前政府已经为数不多的选项之一。
历届美国政府,均采取了各种措施支持大豆产业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制定了国家大豆发展计划,成立了国家大豆委员会、大豆协会和大豆基金会。制定了一整套支持、保护大豆生产和贸易的优惠政策,以此确保了美国大豆产业获得并保持着世界第一的地位。
该套政策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直接财政补贴,包括作物和收入保险政策、间接政策支持、科研支持和国际贸易谈判支持等方面。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豆农得到的补贴是其所花费用的2.5倍。
中国直到2002年,大豆才成为第一个享受直接补贴的国产农产品。农业部选取了黑龙江的1000万亩油用豆田,以每亩10元钱的方式进行补贴。此外,种植大豆每亩还能获得大约80元的其他补贴。
但二者相加,仍不足百元,对于刺激农民种植积极性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中国的另外一项大豆政策,起源于2007年。是年9月19日国务院举行的促进油料作物生产工作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国要建立健全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储备制度,培育油脂、油料期货市场,建立产销预警体系。
这次会议决定重点实施的主要政策包括:鼓励主产区恢复种植面积、增加补贴、增加油料作物保险试点、加快油料作物生产基地建设等。
因此,自2008年起,中国连续五年通过中储粮系统在东北地区实施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收购价格呈逐年上升态势:2008年为1.85元/斤,2009年为1.87元/斤,2010年为1.90元/斤,2011年为2.00元/斤,2012年收购价格同比提高15%。价格连年增长,有效地支撑了国内大豆价格。
对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多位相关人士认为并不理想。
临时收储首先带来了价格扭曲。“由于人为抬高大豆收购价格,打击了榨油厂收购的积极性,因此产地油厂关门或减产。而大豆价格的上升还导致了国内外价差,廉价大豆大量涌入中国,导致国内压榨行业完全依靠进口大豆。”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员谭林表示。
由于国内大豆价格取决于国际大豆价格,如果国际大豆价格长时间得不到恢复,那么中储粮要么降价销售,要么继续存储。前者会打压市场价格,与政府收购的政策目的不符。后者则仓储费用和损失严重,且会让下一年的存储空间受到限制。
“因此,临储在小麦和玉米等品种上可以使用,但对于大豆这样的完全开放的品种,政府抬高价格无异于想抬高全世界的价格,补贴的是大豆出口国的居民。”谭林指出。
具体执行收储政策的中储粮,也备受诟病。“国储收购完,作用就是把新豆变成陈豆,最终还是靠企业来消化。而以收购价4600元/吨计算,三年轮储一次,每吨的成本要增加1270块钱。”九三油脂营销部副部长鞠伟对《财经》记者表示,“还不如把这些钱给农民或者油企。”
改革提倡者由此提出,目前应该采取的对策应是“无为而治”,政府应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少对市场进行干预,大豆面积减少到一定程度之后,产量降低将抬升价格,自然会让种植面积得到提升。
但态度较为审慎的业内人士认为,除行政改革的难度本身不提,在进口转基因大豆使用并无限制的前提之下,即使中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减少,是否会出现价格上涨带动产量上升,亦是未知之局。因此,政策调整的方向,应是在不动存量的基础之上,针对增量进行改革。
据《财经》记者近期在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处获得的消息显示:相关的政策改革实际一直在酝酿之中,目前最有可能获得突破的,便是针对大豆这一品种,实施目标价格补贴。
这一改革规划源自《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在这两份相关文件当中,均已提出要“探索建立目标价格补贴制度”要求。
所谓目标价格制度,是指国家或某一地区综合一定时期内种豆成本实际增长和种豆农民合理收益等因素制定的一种政策性参考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按两者的价差核定补贴额,由政府直接补贴给农民;如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
从国际上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保护豆农收益时普遍采用大豆目标价格。这一政策的好处是不会影响市场价格,执行起来较为灵活。
今年初,由国务院多位参事和包括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等多位相关人士组成的调研组,先后在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等地进行了考察。调研组此次调研为规划大豆生产基地、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油料自给率提供了一手资料。
据了解,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多家官方研究机构,均已经拿出了较为详尽的实施意见,相关政策制定的障碍已不存在,关键在于如何执行。
为实施这一政策,农业部、财政部、商务部和工信部等近期着手研究促进国产大豆增产的新政策,其中既有价格支持特征,又有直接补贴性质,有望在东北大豆主产区率先试点。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