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崔蕾
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电力行业)》,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建设正式启动落实。2018年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以“一带一路”为依托,推动碳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为加深会员单位对我国碳市场的认知,促进企业融入国家战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1月16日,海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与上海清算所、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泰君安”)和上海碳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碳道”),联合主办的“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投资机构、银行券商、科研院所等在内的近40家单位参加。
研讨会上,演讲嘉宾分别就全国碳市场启动对未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全国碳市场最新政策解读与展望、国外碳市场价格干预机制及其对内的借鉴、CCER在全国碳市场的定位和未来机会等主题作了专题演讲。
从产业机遇方面来看,碳市场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压制能源行业的发展,而是通过市场化碳定价的方式来更好地调节能源行业的结构,全国碳市场的开启无疑会带来新的机遇:一是,为低碳技术、节能、碳减排等领域的领先企业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随之而来的,碳圈吸引风险投资的能力将得到提高。二是,碳市场为企业拓宽了减排渠道,企业可通过市场手段完成减排任务。三是,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将从金融视角,运用期现联动理念来布局碳市场的商业机会,从而促进碳金融、碳咨询、碳核查、碳资管等行业产业链的发展。
作为新兴产业碳市场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一是化石能源碳排放零成本时代宣告结束,企业面临减排压力。如何做好顶层设计,从而落实低碳战略至关重要。二是作为碳市场的源头,如何合理分配碳配额。三是随着碳市场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拥有先进技术、专业技能、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参与国际事务能力与全球化竞争优势的国际人才。
展望未来,巴黎协定是碳市场设计的主要方向,而十九大报告是碳市场设计的主要纲领。谈到“碳市场”,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在碳排放权交易本身,它还包括了绿色金融、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等领域,中国经济的转型离不开绿色发展,碳市场未来前景广阔。
在研讨会圆桌交流环节中,主要市场交易商和分析机构的嘉宾围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落地上海”、“全国碳市场初期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和“2018 年碳市场可做的事儿” 等问题开展热烈讨论和分享。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