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微信公众号

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博圈

期货日报官方微博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微博号

实盘赛

大赛官方APP_赢家在线

扫码下载报名参赛

投教
排排网

期货实战排排网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要闻>期货行业>正文

叶兴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需要加强多元化进口

2018-11-14 11:16:00   来源:   作者:

期货日报网讯(记者 周晓雅)在11月14日于广州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CIOC)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中国目前的粮食安全事业成就明显,但中国食物消费结构仍处于转型阶段,中国饲料粮等的需求峰值尚未到来,同时粮食生产增长面临成本倒挂、环境超载、转型升级等挑战,在新的粮食战略安全背景下,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需要加强多元化进口。

叶兴庆

回顾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粮食安全取得的成就,叶兴庆表示,在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背景下,中国粮食产量长期增长,截止至2015年粮食产量已经超过6.5亿吨,同时肉类产量也相当可观,尤其是水产品产品增长非常快。“在粮食产量长期增长以及水产的长期发展带动下,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无论是以历史纵向还是与同期其他国家横向比较,中国粮食安全状况都是令人满意的。”

虽然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他认为,中国食物消费结构仍处于转型阶段。“跟日本和韩国比,我国的植物性食物来源比重明显比较高,动物性的比重,包括猪油和油菜籽的比重则较低,未来我们的膳食结构转型的方向,恐怕就是要降低谷物在热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中的构成。”

叶兴庆表示,目前,口粮需求总量正在下降,但在食物消费结构转型的背景下,饲料需求还未迎来峰值,大豆需求仍会继续增长,同时粮食生产增长面临成本倒挂、环境超载、转型升级等挑战。

2013年中国中央经济会议上国家最高层对粮食战略作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的新表述。叶兴庆表示,在新的粮食安全战略当中,确保产能将是核心的任务与要求。“我们需要从传统观念当中转变过来,确保产能不是牺牲生态环境,不惜一切代价增产,而是把自给率界定为国内的生产能力满足需求的程度。”

除此之外,他认为,适度进口是新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适度进口’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基于环境压力的需要,二是促进贸易平衡,三是农业比较优势变化的结果。”

叶兴庆认为,适度进口是粮食安全战略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要更加注意中国粮食进口的多元化。

“在进口来源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们在进口来源多样化的过程中,自然会对沿线国家给予更多关注”,叶兴庆指出,对于多元化的诉求,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注,会对我们粮油产业带来深刻的影响。

具体来看,一是影响进口产品结构;二是影响进口来源地;三是影响进口入境地,随着向西开放计划的实施,大宗农产品进入中国的口岸就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西部地区的进口口岸就会上升,进一步影响到粮油加工业的布局。

以下为演讲实录:

叶兴庆:谢谢任会长的介绍,非常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跟来自油脂油料行业的业内人士做交流。我的发言题目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及其对粮油产业的影响。

我想汇报三个问题,因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需要回顾中国的粮食安全取得了哪些成就,以及下一步我们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问题。第二个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最近这些年有变化,变化的背景是什么?这个变化的内涵是什么?第三个问题,这样一个战略的变化对我们粮油这个行业,当然包括油脂油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第一,我们看看40年来粮食安全战略方面取得哪些成就?中国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我们的农业政策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面,是把粮食生产,特别是把粮食产量的增长作为我们农业政策核心目标,也是主线,围绕这个主线采取了很多措施,当然我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粮食产量从1978年3亿吨,已经增长到2015年我们超过了6.5亿吨,这个数字还是根据老口径绘制的图,大家知道最近我们统计局公布了,2016年第三次农业普查的情况,对2007年以后的主要农产品产量作出重新的统计,根据更新的数据,应该比我这个图里面增长得更快一些。到去年,我们粮食产量达到了6.6亿吨,比今年年初公布的数据多了4000万吨。

肉类的产量,根据这次修正后的数据,我们达到了8600万吨,量相当可观。水产品产量,口径也在不断的调整,可以看出来90年代中期以后,水产品产品增长非常快,特别是养殖业,包括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从去年开始,我们意识到高密度的养殖对环境有影响,所以现在开始已经在调整我们的发展战略,在降低养殖的强度,甚至包括近海捕捞的江都也要降低。

 因为粮食产量的长期增长,水产的长期发展,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根据有关方面做的粮食全国性的调查,我们比较2002年到2012年,在衡量居民营养状况指标有明显的改善。

国际比较,中国的粮食安全的成就,自己跟自己比较,就是从历史的纵向比较,成就非常明显。但是横向比较,比如说蛋白质的摄入量,从材料当中找到一个数据,我们中国居民的每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已经从90年代初期开始明显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当然跟发达国家比,跟日本、美国相比我们每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比他们低,但是我们比印度要高出一大块。

最近,我们也看到一个材料,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我认为还是令人满意的,在他们统计的113个国家范围内,中国粮食安全指数综合排名第46位,这个指数由4个指标构成,第一个就是品质安全,就是粮食品质或者卫生安全问题,当然我们排在第37位。第二个就是供应力,也就是供应的能力,我们排在第44位置。第三个是购买力,我们排第49位。这三个指标都是超过了平均水平。第四个指标表现比较差,自然资源及其韧性,我们人多地少、水缺,所以在这个指标上,我们排第65位。

总体来看,中国粮食安全的状况跟我们的经济发展阶段,跟我们的自然禀赋相比较,这个成就还是令人欣慰的。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尽管我们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仍然是在发展中,我们的居民膳食消费的结构仍然是在转型之中,也就是说由食物来源转向动物性的食物来源,包括热量构成和蛋白质、脂肪的构成。目前我们跟日本和韩国比,我们的植物性的来源比重明显比他们高,动物性的比重,包括猪油和油菜籽的比重比他们低。当然未来我们跟他们不会完全一样,但是东亚地区消费结构应该差不多。消费习惯,未来我们的膳食结构转型的方向,恐怕就是要降低谷物在热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中的构成。

动物性产品、植物油、蔬菜、水果,当然也包括糖,在这些食物来源里面说摄取的热量、蛋白质、脂肪,它所占的比重会进一步上升。这个过程,还远远没有完成,也就是说面向未来,就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这样一个时间仓储期,我们的膳食结构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因为有这样一个预期,所以我们也做了一个测算,我们主要的动物性产品的需求峰值并没有到来,当然我们考虑到人口总量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包括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和生活水平提高,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未来我们的肉类的需求总量,我们比较初步的预测,我们觉得峰值能够达到12300多万吨。奶类、水产品、蛋类都会有长期的增长,但是相应的这里面也有大豆需求的问题,未来对大豆的需求还会继续增长,这是从动物性产品。相应的会反映到粮食需求上,未来口粮,其实我们已经开始口粮的需求,口粮的总量,不仅仅是人均,因为人口在增长,但是我们老龄人加速,再加上动物性消费增加,所以口粮的需求总量已经在减少。

所以,有些行业分析人士说我们的大米、小麦需求峰值应该是已经过去,但是我们的饲料粮的峰值远远没有到来。根据我们的预测2030年饲料粮的需求肯定要超过5亿吨,但是这个数字偏低,我们都是前一个时期的情况进行测算,所以我们预测的数据应该是往上调的。

粮食需求总量大概峰值能够到7.5亿吨,恐怕还会比这个数字偏高。需求峰值没有来,我们未来在粮食的生产上又面临很多困难,包括成本倒挂,包括环境超载,也就是我们过度利用资源,过度牺牲生态化环境。再加上我们促进粮食生产增长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些传统政策工具也难维继,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所以中国未来粮食增长上会面临很多困难。

因为我们需求在增长,粮食生产的增长又面临很多因素的制约,其实这些年来,过去十年左右,已经在我们的供求关系上开始有所表现,包括我们的进口问题,包括大米、小麦、玉米都出现了净进口量。油脂油料大家都很熟悉,还有棉花糖等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我们都是在长期进口。

除了这些种植性产品,我们动物性产品,奶粉、牛肉、羊肉都是净进口量,而且最近这几年,进口的量的增长速度非常快。

以上是我们简单的回顾,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在保障粮食方面取得很多成就,但是也面临很多问题,中央对此作出很多调整,我们在调整之前,我们传统的粮食安全战略是非常重视自给率。1996年中国粮食问题的白皮书明确提出来,我们的粮食自给率不能低于95%,这个95%的目标从96年一直延续十几年,2008年起草的《中国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同样讲的是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到了2011年农业部制定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提到自给率95%以上,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自给率要达到100%。大家想想这是2011年的要求,这个要求现在做到没有?

所以根据这样的情况,2013年中国中央经济会议上国家最高层对粮食战略作出新的表述,就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我认为把适度进口作为我们粮食安全战略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提出来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把我们粮食安全的自给率目标进一步明确,明确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当然什么叫基本自给,什么叫绝对安全?并没有一个量的概念,更多是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需要有新的理念,包括数量指标的并重,包括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还有科技支撑的问题。

 新的粮食安全战略里面,确保产能当然是一个核心的任务、要求,我们要理解确保产能也不是传统的未来增产而不计一切代价,包括牺牲生态环境。现在我们恐怕要从这样一个观念中转变过来,现在我们讲的“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到底是讲量上的要求,还是能力上的要求?根据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小麦、稻谷自给率100%,但是它把自给率界定为国内的生产能力满足需求的程度,为这样的战略实施提供了认识的基础。

适度进口也是新的粮食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在201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适度进口”作为新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第一个理由,或者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它是环节资源压力的需要,过去我们为了追求产量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是要抛弃的,我们要把目前靠牺牲生态环境代价换取的边际产能分类有序的退出,包括退耕还林,包括重金属污染区的治理,包括休耕农作。

还有就是促进贸易平衡的需要,我们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很快,就是贸易顺差比较大,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贸易平衡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你要平衡这个东西,你进口什么?现在在上海开进口博览会也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觉得农产品的进口,包括粮食的进口是平衡贸易,特别是主要贸易对象国促进贸易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

最后就是农业比较优势变化的结果,中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决定我们土地密集型的生产,它的比较优势会逐步的衰退。没有自然优势的情况下是否要进口?

我们可以比较,大家关心中美贸易,中国和美国在土地密集型生产上,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我们的生产成本早期是低于美国的,当然最近这几年先后超过美国。到底是哪一年超过美国的?超过了多少?比如说稻谷,我们的成本是2011年超过美国,2016年我们的成本比他高40%。小麦是2010年超过美国,2016年比他们高73%,玉米是2011年超过美国,大豆是2004年,棉花是2012年超过美国,花生是2010年超过美国,我们的成本比他高110%。这样成本倒挂,我个人认为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的提高,这个成本倒挂的幅度只会扩大,不会减少,就是人多地少的自然禀赋是无法改变的。工业化、城镇化必然推动工业成本的上升,美国农业生产的成本基本处在非常平稳的状态。两相比较,成本倒挂的结构就会继续扩大。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要确保产能,要适度进口,在适度进口上,如果要把适度进口作为我们中国新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安全的角度,当然我们是追求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从最近,特别是从2001年加入WTO之后,我们农产品进口来源分析,我们的农产品进口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高度集中,这样集中的局面,从根本上也是由市场决定的,有它的经济合理性,但是一定要考虑到我们国家体量大,市场规模庞大,特别是未来农产品进口贸易增长潜力之巨大,还有中国的沿海到内地距离之遥远,农产品市场供应的稳定性、可靠性又如此重要。所以高度集中的农产品进口贸易格局还是潜伏着很大的风险。

所以,未来我们还是要从维护农产品来源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促进农产品进口来源地、运输通道、进口口岸和贸易渠道的多元化,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体量的国家,多元化是核心。未来我们在遵从适度进口这个前提下,多元化一定要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们简单分析集中度的情况,2016年的情况,包括谷物、大米、食用油进口集中度非常高。大豆的集中度几乎决定了油籽的集中度,植物油也很高。

当然,这样一种市场格局的形成,我强调,是市场形成的,并不是人为的主观上追求的结果,这是市场决定的。但是市场决定的结果和我们的诉求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这是集中度的问题,巴西和美国的大豆占我们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包括了贸易通道,大豆都是往哪走,通过什么渠道走,当然这个图非常明显,中国大豆的进口贸易通道也是高度集中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把进口作为我们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文件当中可以感受出来,包括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来要抓紧制定重要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加强进口农产品规划指导,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建立稳定可靠的贸易关系。2013年年底中央提出新的粮食安全战略,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相应的反映,就是要优化来源地的布局。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再次强调,叫优化重要农产品进口的全球布局,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快形成互利共赢的稳定经贸关系。包括十三五提出来要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在确保供给安全条件下,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适度增加国内紧缺农产品的进口。

在进口来源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们在进口来源多样化的过程中,自然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给予更多关注,这个关注也是体现在我们的文件里面,当然也体现在产业界。比如说2016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投资、贸易、科技、动植物检疫合作。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今年提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

粮食安全战略的变化,特别是把进口作为我们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多元化的诉求,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注,这样一种新的变化毫无疑问会对我们粮油产业带来深刻的影响。从这样的变化当中,我们能够捕捉到什么影响?我觉得有三个影响是需要引起重视。

第一,对进口产品结构的影响。因为我们粮食安全战略讲到的“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大家想想,这样的口径跟以往相比有很大变化的,以往我们讲95%的自给率,那个时候是粮食口径,是大概念,大口径,现在包括大豆我们已经做不到。这次就把中国人粮食的概念收缩为谷物和口粮。显然这也是意味着在谷物和口粮之外,我们会更加的依靠国际市场。

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谷物和口粮也不一样,这就涉及到玉米的问题,当年玉米还在去库存的过程中。但是战略研究的层面,未来玉米的问题到底是要追求很高的自给率,还是更多的利用国际市场。我跟日本朋友交流,日本人在很早对玉米实行零关税,它的重要理由就是要日本的畜牧业在饲料成本上能够跟贸易对手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他就是要降低饲料的成本。我们要追求较高的肉蛋白的自给率,我们面临粮食饲料成本的问题,未来要降低这个成本靠国内生产很难降下来,所以就面临战略性选择,未来我们要是保玉米,还是进口玉米来保国内畜牧业?这个恐怕是未来我们需要做出的重大选择。

第二,对进口来源地的影响新的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我们产品进口来源地肯定会有影响,包括这次中美贸易摩擦,如果说很快有一个结果,可能有些问题就不成立,中美贸易摩擦如果是长期化,它势必会影响到我们一些产品进口来源地的结构。有些国家,特别是生产、贸易增长潜力很大的国家,他们就会在中国的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份额。这样的潜在竞争对手有没有?有。包括重要的西方国家,包括东南亚国家,当然在不同产品上,他们竞争的潜力不一样,但是大宗的、土地密集型的产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们认为还是有很大的潜力。

第三,对进口产地入地的影响,也就是产品上岸的地方,是从海上上还是从陆地进来?未来如果进口来源地,随着我们向西开放计划的实施,大宗农产品的进口,进入中国的口岸就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比如说我们向东亚沿着“一带一路”进口多了,我们西部地区的进口口岸就会上升,但是口岸的重要性自然会影响到产业的布局,也就是粮油加工业的布局。这个影响我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是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那么这个问题倒不是说我们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或者是停留在简单的文字分析上,是在现实生活中,也就是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中已经有这样的趋势。

我跟大家举两个例子,一个就是向西开放,在中亚国家建立粮食和油料的种植基地,以及加工基地,已经有很大的规模,这都是个案。还有一个是向北开放,利用俄罗斯远东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来生产土地密集型产品。

这是两个企业的案例,我想未来在中国对进口农产品依存度越来越高,进口农产品在中国农产品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高,在这个进程中,多元化的问题既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政策的诉求,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个多元化的趋势对我们整个过去40年,特别是过去20年,我们油脂油料行业的发展的布局会带来深刻的影响。

当然这个影响有多大,这个影响的方向到底是不是像我们说的向西开放、向北开放,他们在整个产业布局当中有多大份额,这些都是取决市场的结果,也就是取决未来这些潜在国家,跟现有的进口国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比较,谁的竞争力更高,谁的贸易稳定性更高,它在未来中国市场上的份额就会更高。

谢谢大家!

见习编辑:李国雷

 
责任编辑: 李国雷
分享到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