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 , 地理坐标系上有一个点——上海。她海纳百川、大气谦和,在40年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
这里有全国最多的外资企业总部、最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和全国最大的港口,即将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以及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不久前,党中央给上海下达了三大新任务。以此为标志,上海的改革开放踏上了新征程。
站在新一轮对外开放最前沿,上海正在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勇当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自贸区再扩区:改革步子再大点
上海滴水湖畔,一间6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中科云谷CEO王晓东和他的小伙伴们都很清楚一个事实:作为中联重科旗下子公司,他们并不是一家长沙企业,也不是一家上海企业或中国企业,而是一家国际企业。
“一家企业能走到什么高度,技术是根本,但全球化格局、责任感和胸怀也同等重要。所以我们选择落户在上海,落户在临港。”王晓东对上证报记者说。
在美国GE公司有着15年从业经历的王晓东,坚信中科云谷能够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坚信上海临港能够给他的企业赋能。“落户不到半年,特斯拉也来临港了,我越来越觉得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作为上海未来二三十年新增长极的重要力量,目前临港正在全面建设“两城两区”——作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主体承载区和以自贸区创新、产业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开放创新先行试验区,以及在此基础上打造“国际智造城”和“滨海未来城”。
“2019年临港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装备、集成电路等产业,持续提升临港地区高端制造业集群效应和产业能级,结合张江临港南北创新走廊建设,力争形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上海市临港管委会产业发展首席规划师顾长石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片区建设的重点在于新。”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说,自贸区新片区要体现对外开放的新高度,制度创新的新标准,以及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自由贸易区,在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大胆创新。
在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看来,自贸区新片区除了在面积上会给市场惊喜,制度创新的力度与改革开放的力度也都将给市场惊喜。
“新片区的新定位是‘国家试验田+特殊经济功能区’,将更好地对接国家需求和国家战略,有望在扩大开放、科技引领、产业融合、跨境金融、税收体系、政府效率等方面深化制度创新。”孙元欣说。
设立科创板:助力全球科创中心建设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是中央对上海提出的另一项重大任务。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奇迹。目前,上海正以张江科学城建设为抓手,加快向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在此背景下,科创板的建设被赋予了特殊使命和意义。
“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是以增量改革为突破口,推进资本市场单一板块的制度创新。科创板的制度创新将发挥鲇鱼效应,推动整个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是新时代落实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重要安排。”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金爱民对上证报记者表示。
金爱民还认为,科创板将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形成有力支撑。“可吸引一批新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留在境内上市,从而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对于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
上海正在全力配合科创板建设。上证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为了吸引培育本土更多科创企业发展壮大,上海正在酝酿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下一步,上海财政将考虑拨出相关经费,专门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上海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接近1万家。
此外,上海还要加快建设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浦东新区将与上海证券交易所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快推动基地建设发展,努力把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打造成为培育孵化更多优质企业的重要平台。
长三角一体化提速:上海迎新契机
位于临港松江科技城的双子楼,现已更名为G60科创大厦,在A座502室35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来自上海松江、江苏苏州、安徽芜湖等长三角9个城市、不同部门的28名干部,为着同一个目标聚在了一起。
他们被编入综合、产业、科创、商务、宣传5个小组,扁平化管理,面对面办公,承担了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日常全部工作。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下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协调一致统一行动的生动缩影。
上海松江区国资委副主任王浩峰担任的是G60联席办的产业组组长。他对记者透露,G60科创走廊3.0版建设启动以来,G60联席办在构建协调机制、推进市场统一、促进要素流动、加强政策协同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为加强对产业和企业的精准服务,11月12日,G60科创走廊首个产业联盟——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金华正式成立。
G60科创走廊机器人产业联盟也将于12月21日在安徽芜湖市成立。G60联席办“产业联盟十大服务举措”将同步发布,为9个城市产业合作掀开崭新一页。
各地主动对接的力度明显加强。11月15日,温州市与上海嘉定区联合发布《温州市嘉定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示范区建设工作举措》;11月19日,上海市临港管委会发布了《上海市临港地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行动方案》。
除了产业融合加速,交通一体化也在提速。12月1日,沪杭甬率先在全国正式启动地铁刷码互联互通。从此,上海、杭州、宁波三地民众有了首张地铁“通票”。
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已紧紧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向前迈进。
“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带动了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如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必定会带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教授说。
他认为,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口,长三角地区应该先行先试,发挥好面向国际与服务国内“两个扇面”的作用。而作为核心城市,上海将承担更大的责任,也会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