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所交易部高级经理王涛在3月30日上午举办的“金麟2019第六届量化投资与对冲基金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商品期权发展路径与服务实体经济”的主题演讲。
梳理我国商品期权市场的发展历程,王涛说,从2013年开始,期货公司开始探索期限结合业务,用来服务产业的经营需求;2014年,场外期权诞生第一单;2015年上证50ETF期权上市,同一年开始探索保险+期货的模式;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探索和进一步扩大“保险+期货”项目试点。
“把我国商品期权的发展和期货市场发展对比来看,商品期货市场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产生的,它的交易是政府主导,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需求积累过程。但商品期权的发展从场外到场内,是由需求驱动从而发展起来的。这也表明,商品期权的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有深厚的积累,天生具有服务实体经济的基因。”王涛说。
那么商品期权是如何服务实体经济的?王涛表示,场内期权和场外期权市场分别承担各自对接的一部分产业或者实体经济的需求,同时两个市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同发展,从而达到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
具体来看,场内期权对接两部分需求,一类个是较大型的产业和企业参与场内期权;第二类是目前已在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工具套保的,可以用期权管理期货,起到优化作用。场外期权也有两大类,一类是多方参与的业务模式,包括“保险+期货”,甚至“保险+期货+期权”,是多方参与的机制;另外一类是一对一的个性化风险管理方案的定制。
通过场内场外的互动机制,能够为市场提供标准化的定价,直接降低场外期权的成本,此外,场内期权为场外期权提供了机制,共同支撑起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
针对下一步我国的衍生品市场如何建设,王涛从分析国际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王涛表示,国际衍生品市场呈现出场外市场场内化、多元化、占比稳步提升的趋势。而在我国的期权市场中,场外市场场内化的趋势会不会出现和重复还未可知,目前我国上市的期权品种覆盖的类别比较单一,成交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整体来说,我国衍生品市场的整体发展形势较好,但和国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王涛表示,下一步我国衍生品市场将主要从产品、客户、制度和系统四个方进行建设发展。产品方面,将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丰富产品类别,同时在合约类型上对标国际市场,不断推出短期期权,尽量在场内满足一定的个性化需求。客户方面,将进行市场培育和市场推广,朝着打造机构化客户的方向努力。制度方面,将对交易、风险的监控、结算,包括投资者准入等一系列进行优化。
王涛透露,接下来,大商所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对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会在今年推出比较灵活的保证金制度;进行新品种的研发和上市,目前在计划之中的是研究铁矿石期权和玉米淀粉期权的上市;同时丰富交易指令,加大市场培育力度。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