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微信公众号

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博圈

期货日报官方微博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微博号

实盘赛

大赛官方APP_赢家在线

扫码下载报名参赛

投教
排排网

期货实战排排网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期货帮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正文

劳光熊:不忘初心 科学规划 六大中心理念引导上期所快速发展

2019-12-05 21:58:43   来源:   作者:

上期所20年发展亲历者专访

时光如驹,岁月如梭,转眼间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已成立了20年。作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货市场清理整顿后仅存的三家期货交易所之一,20年来,上期所在中国证监会和市场各方的领导支持下,以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国民经济为使命,抓住机遇,规范发展,不仅交易规模稳步扩大,品种体系不断完善,更成为全球重要的期货市场。

上期所究竟是如何在短短20年间内取得如此成就的?其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保证自己不偏离方向的原因又是什么?日前,期货日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原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副总裁、上期所筹备组成员、上期所前副总经理、上期所纪委书记劳光熊,从他的视角出发,了解这20年来上期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A    成立源自市场整顿  萧条中上期所顽强求生

作为20世纪90年代国内期货市场清理整顿后仅存的三家期货交易所之一,上期所的诞生与此前国内市场快速但无序的发展有着很大关系。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不同于西方期货市场,国内期货市场是在政府领导下直接建立起来的,因此发展时间较短,发展基础也不够稳定。实际上,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国务院分管财经工作的副总理陈云就曾在代国家对外贸易部给国务院起草的一份报告中提及了期货交易,并对此进行分析。然而,直到198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才明确提出要探索期货交易。

1990年10月,随着我国首个拥有期货交易品种的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正式开业,全国各地开始“跟风”学习其交易机制,国内期货市场在这些开拓者、播种者的“大胆试”下,快速建立起来。1992年尤其是党的十四大以后,期货市场发展得比较快,有些地方甚至不讲条件地建立期货交易所。到了1993年年底,在“大干快上”理念的引导下,国内期货交易所快速扩展到50多家,期货经纪公司达300多家,期货兼营机构(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更是多达2000多家。

据了解,仅上海一市在1993年,一年内就相继成立了上海农业生产资料、上海石油、上海粮油、上海化工及上海建筑材料等多家交易所。

随着这样快速且无序的发展,一系列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当时市场不仅存在交易品种严重重、投机过度、操纵频发的情况,更有部分相关机构盲目发展境外期货,导致地下交易盛行。叠加市场监管无法可依、管理多头政策混乱的情况,期货经营机构也存在运作不规范等问题。“总的来说”,劳光熊认为“当时经济纠纷和社会问题频发,整个市场处于无序发展、无法可依、无人监管的情况”。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1993年11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明确了“规范起步,加强立法,一切经过试验和严格控制”的原则,至此国内期货市场开始第一轮清理整顿。随着国务院逐步将清理整顿期货市场的任务交由证监会牵头落实,其监管的地位逐步增强,只是尚未在法律层面得到明确。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随着境内外市场又爆出了“327”国债事件、巴林银行以及“株冶期货”等风险事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是进一步突出了我国规范期货市场的迫切性,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开始对期货市场进行第二轮清理整顿。

不同于第一轮清理整顿,劳光熊告诉记者,第二轮清理明确将证券、期货交易所的管理权由地方政府和行业部委收回了证监会,确认了中国证监会的监管地位。而全国各地的期货交易所经过整顿和撤并也由过去的50多家逐步减少至3家。

上期所正是当时仅存的三家交易所之一,是由上海金属交易所、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和上海商品交易所合并而成。考虑到从上期所筹备组成立到上期所正式挂牌营业,整个筹备阶段持续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而且顺利接收了原来三家交易所近一半的员工及10个亿左右的资产,作为原上期所筹备小组人员的劳光熊认为,“整个筹备过程还算较为顺利”。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据了解,除了整顿、撤并全国各地的期货交易所外,在第二次清理整顿中,交易所还在停止了大量期货品种交易的同时,提高了部分保留品种的交易保证金比例。叠加政府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例如禁止国内机构和个人进行境外期货和衍生品交易、严禁金融机构参与期货交易、严禁国有企业违规从事期货交易、严禁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以任何形式流入期货市场、要求金融机构不得为期货交易提供融资或担保等规定,一时间整个市场“如坠冰窟”。

上期所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因为不同于大商所和郑商所,刚刚由“三所合并”的上期所不仅面临人员、组织架构尚未熟悉、融合等问题,受第二次市场清理整顿影响,上期所当时仅剩铜、铝、橡胶三个品种可以交易,且品种的交易保证金比例大幅提高,再加上国内机构和个人被禁止参与境外期货和衍生品的交易,跨境套利途径被禁,流动性不足下市场很难有所表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交易所人员的收入势必受到影响,很多人更是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部分中高端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跳槽。劳光熊告诉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在2000年年底,交易所陆陆续续走了四名硕士,这对于员工文化水平普遍低于其他同业且正面临困难时期的上期所而言,其所带来的压力不言而喻。”

上期所并未就此放弃。虽然业务上受市场环境等影响短期内难有突破,但考虑到内部资源的有效使用也可在为交易所减少开支的同时带来些额外收入,作为当时上期所后勤方面的主要负责人,劳光熊在班子支持下,在资源整合和应用上花了很多心思。

比如“三所合并时”,上期所获得的资产中超过九成为固定资产,每年会产生大笔的折旧费。为降低这一类耗损给上期所带来的影响,在与其他几位主管领导商议后,他决定开放部分楼层,将一些办公场地及配套物品出租给其他金融机构,以增加收益。

与此同时,考虑到当时的期货大厦使用楼层有限,但其配套的滚梯却是一旦开启即使无人使用也要持续运转的电梯,每天因此会有较大的能源耗损。为解决这一问题,后勤部门首先将期货大厦内使用率较低的电梯停用,后又请来专门的电梯维护人员对其中一部电梯的操作系统进行了无人自动停运的升级调整。

实际上,剩下的电梯是由交易所内部员工自己调整的。这些人在第一部电梯系统调整时奉命“偷师”,学习了系统调整的大致方法,并在此后进行实践。从这些方面,上期所逐渐认识到期货大厦物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毕竟期货大厦是一个交易所对外的“门面”,其物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交易所的外在形象。因此,上期所后来成为国内首个引进境外物业管理公司的交易所,期货大厦也因此成为最早达到国际物业管理标准的交易大楼。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其他交易所的后勤人员都会来上期所“请教”,希望通过改善自身期货大厦物业水平提升交易所的对外形象。

B    对标国际  确立六大中心理念

本世纪初,随着整个市场环境的逐渐转暖,上期所的内部融合也开始接近尾声,交易所开始思考其服务宗旨和发展方向。经过多次不同形式的会议沟通,上期所时任总经理、党委书记姜洋提议将上期所建设成一个以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的国际一流交易所。

在劳光熊看来,宗旨和目标的确立对于上期所而言万分重要。目标给上期所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宗旨则明确了交易所成立的意义在于服务国民经济发展,而非随波逐流“炒”金融而增大国内市场的泡沫。“实际上,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上期所才能在之后的十数年间快速发展,且不走‘弯路’。”

明确了自身未来的发展目标后,上期所请来了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帮忙测评分析自身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以便更好更快地发展。

考虑到上期所的发展目标,咨询公司建议将国际知名交易所——芝商所(CME)等设定为其对标公司。在对两个交易所进行过多方比较后,咨询公司告诉交易所相关人员,虽然当时的上期所在很多方面与CME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仅就电子交易这一当时正逐步兴起且有望成为主流发展方向的方面来说,上期所本身拥有不错的基础。

“毕竟我国交易市场起步较晚,很多交易所从一开始就采取了电子化交易模式,市场对于这类交易并不陌生,而当时的CME则因会员多是年龄较大的场内经纪人,对新模式的接受度不高,因此受到了制约。”劳光熊回忆道,“这一发现对于上期所而言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对未来的发展更具信心。”

2002年左右,在明确了解到自身的优劣势及与对标公司的差距后,上期所进行了一系列内部改革,以求为自身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对于这次改革,劳光熊告诉记者,变化最大的是交易所人员的心理。

特别是员工们的责任心、使命感,随着改革的推进有了很大的改善。若说此前交易所员工多是国有企业“吃大锅饭”的思想,那随着上期所的进一步细化分工,将权利和责任同步下放,员工们对于上期所的归属感逐步提升,逐渐将建设交易所视为自身可为之奋斗一生的使命和责任。

与此同时,考虑到当时一部分工作人员的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普遍有限,上期所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换血”,特别是做工作让一些对原交易所开创时做出很大贡献的年龄偏大的老同志,在保护其原有收益不变的前提下,主动让出了岗位和编制。

虽然这样做略显残忍,但这对于上期所而言,无疑将其基础打得更加牢靠。那段时间,除了安排了一些年轻人挑起重任,另一方面还进行招新,从市场上招聘了部分懂金融、懂证券、懂会计、懂媒体等高学历的交易所急需人才。“而这些人才”,据劳光熊介绍,“在之后的上期所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实际上,这也是上期所为实现其长远目标而提出的六大中心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据了解,为了尽早实现其领先全国甚至国际一流交易所之梦,上期所正视差距,稳中求进,切实提高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功能的质量和水平,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将自身建设为集交易、结算、信息、研究、技术、人才六大中心为一体的交易所。

就目前来看,劳光熊认为,技术方面的发展无疑是最好最快的。据他介绍,上期所成立初期,交易所对计算机、IT等并不是很重视,多是认为这仅是一种用于结算等的工具,投入不大。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当时上期所的技术上经常会出一些小问题,而技术口同事的日常工作就是在给这些问题不断打补丁。

2002年左右,随着上期所长期发展目标的明确,上期所在与外部的交流中逐步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并因此将其纳入了六大中心理念,为其未来的发展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划和架构。

“为此我们还特地从纽约交易所挖来了他们的首席架构师,在要求他对标国际交易所技术部设定架构维持正常运转的同时,还要求其按照自己的经验尽可能将交易所所需的各种需求做出来。”劳光熊回忆道,上期所在系统内最早设立了技术委员会、技术部和技术公司“三架马车”的架构,“在‘三驾马车’的拉动下,技术部门在开发系统时,不仅考虑到了金融股指期货等品种,连境外交易也考虑在其中,还开发了配合市场发展的期货经纪行业的交易、结算、监管的系统”。

实际上,后来成立的中金所,与上期所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中金所早期的业务班子正是来自于上期所的金融事业部,是当时应证监会要求将其从中剥离出来,成为中金所的一部分。

在劳光熊看来,上期所之所以能在短短十余年间成为国内领先的交易所,主要还是因为上期所在设定好目标后对自己的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并因为对标国际而给出了合理的架构。

对于上期所的未来,劳光熊认为,只要上期所能够真正做到“不忘初心为产业服务”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至于未来能否在世界市场上拥有一定主导权,他表示,这需要一定时间以及新的思路,但总的来说还是拥有一定后发优势的,“或许可以从交易模式、结算体系、技术研发等方面下手,创造出期货市场上的被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国模式”。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来源:“期货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期货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期货日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任编辑: 马宁
分享到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