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商所“保险+期货”系列报道之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几次到民族地区调研,念兹在兹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深情牵挂的是各族群众脱贫奔小康。
2020年11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同意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下称罗城)退出贫困县序列。5年减贫8.3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这个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交出了脱贫攻坚的“仫佬族答卷”。
仫佬山乡巨变的背后,也有期货市场的倾情助力。2018年以来,郑商所连续3年在罗城开展白糖“保险+期货”县域全覆盖试点,利用“保险+期货”这一新型价格风险管理模式,守护罗城的“甜蜜事业”,也为广大蔗农托起“稳稳的幸福”,为仫佬族整族脱贫贡献“期货力量”。
“甜蜜事业”事关罗城脱贫全局
较之其他贫困地区,罗城的脱贫攻坚更显艰难:
——作为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38.8万)的34.9%,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60%以上。与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过的、整族脱贫的毛南族一样,仫佬族也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广西深度贫困县,罗城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经过2015年精准识别和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全县共有82个贫困村、8.39万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28.48%,排名河池第一、广西前五,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经过两年脱贫攻坚,截至2017年年底,全县仍有67个贫困村、14817户贫困户、53789人未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为18.09%,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倍。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面对“硬骨头”,当地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将糖蔗产业作为努力发展壮大的支柱产业之一。
“甜蜜事业”之于罗城产业扶贫的分量,从2018年“保险+期货”县域全覆盖试点启动时的一组数据也可见一斑:当时,全县141个行政村(社区)中有89个村种植糖料蔗,占比超六成;总面积达17.3万亩,涉及9765户47825人,占全县农户的四分之一;全县财政税收为34431万元,其中糖蔗产业税收为1679万元,占比约4.88%;2017/2018榨季,18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种植甘蔗脱贫……可以说,“甜蜜事业”事关罗城脱贫全局。
“甜蜜事业”呼唤保“价”护航
然而,当糖价波动传导至产业链前端,从蔗农到糖厂都能感到“甜蜜事业”的“甜度”打了折扣。
自2017/2018榨季以来,受国际食糖价格低迷、国内市场信心不足等因素综合影响,国内食糖价格持续下行。以2018年11月9日的国内期货盘面价格为例,当日郑糖期货主力连续合约收报5055元/吨,较2017年最高价7025元/吨累计下跌近2000元/吨。与此同时,人工成本、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却不断上涨。
一降一升之间,蔗农种植收益不断缩水。据当地蔗农计算,按照当地政策,糖价长期低迷时,会对蔗农采取最低收购托底价保护。以当时的托底收购价500元/吨来算,一亩地大概能产出6吨甘蔗,收入约3000元,可除去地租、蔗种、化肥等费用,辛苦一年,农民亩产收入仅有千元左右。
除了蔗农,糖价低迷也让糖厂“很受伤”。据广西凤糖罗城制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龙坤介绍,较2017年6500—6700元/吨的糖价,2018年只能卖到5200—5300元/吨,甚至一度下探到5070元/吨。按照5300元/吨成本核算,每卖一吨糖就会亏损一笔钱。糖价销售端不盈利,甘蔗收购成本端同样处于亏损状态。公司原本日榨产能约8000吨,可由于蔗农种植积极性受影响,只能维持5500吨的压榨水平,公司的产能规模、经济效益也就无从实现。而这种情况已延续多年,2013年罗城原料蔗总量为89万吨,2014年有所下跌,随后两年一度跌至46.2万吨,2016年以来,集团连续3年累计投入3500万元,原料蔗总量才恢复到55万吨。3500万元的补贴款投入换来每年不到10万吨原料蔗增量,吴龙坤感慨“太可怕了”。
当时,从蔗农到糖厂,“甘蔗两头都不甜”的现实不仅影响当地糖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罗城的产业脱贫。就在“甜蜜事业”呼唤保“价”护航之际,在郑商所的支持下,全国首例由交易所支持的县域扶贫项目——白糖“保险+期货”县域全覆盖试点花落罗城。
多年深耕支撑“全国首例”
对郑商所而言,这一“全国首例”的破土而出,更像是多年深耕后的厚积薄发。
广西是我国重要的产糖制糖业地区,全自治区有2000多万蔗农,49个贫困县中有30多个县的贫困户以甘蔗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因此,白糖价格及供给稳定对广西糖业发展、产业脱贫至关重要。
郑商所多年来始终秉持服务“三农”初心。自2006年1月白糖期货上市以来,郑商所以此为抓手,始终保持与产业企业、中国糖业协会的沟通,积极服务广西糖业发展、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2016年,郑商所首次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就将白糖列为试点品种,连续两年共在广西、云南、广东开展分散试点项目14个。2018年是“保险+期货”试点建设的第3年,在前两年试点建设基础上,为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优化试点模式,展现交易所在服务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中的担当,郑商所将自己首个“保险+期货”县域全覆盖试点选在了罗城。
“保险+期货”托起“稳稳的幸福”
2018年11月,罗城白糖“保险+期货”县域全覆盖试点成功签约。郑商所出资1000万元并全程指导,罗城县政府提供组织保障,中国人保财险、南华期货、永安期货、新湖期货具体承办,为罗城全县甘蔗投保白糖期货价格保险,挂钩白糖产量6万吨,覆盖全县甘蔗种植面积13万余亩,保障金额最高可达2.9亿元。
尽管已有两年“保险+期货”试点的探索,试点前期也经过充分沟通、严密论证,可真要让这个“全国首例”落地生根,仍要跨越重重障碍。观念上,当地试点参与人员对期货市场缺乏了解,担心前景,初期积极性、配合度不高;语言上,罗城本土语言较为复杂,主要有桂柳话、仫佬话、壮话、客家话、瑶话等,各片区居民的“自说自话”给试点的沟通推进带来困难,甚至与蔗农的沟通宣讲需要村干部当场“翻译”;此外,当地居住分散、山路崎岖等现实,也都给试点开展带来了困难。
但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各方通力合作,克服种种困难,深入各村宣讲,通过短信、县电视台公示等多种方式推进试点,使得全县种蔗户广为知晓、广泛参与。全县有20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参与其中,产业规模28220亩。
2019年6月,在各方推动下,试点交出“高分答卷”:最终赔付743.67万元,涉及全县6164户甘蔗种植户,户均赔款1206元。贫困户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家住东门镇燕塘村六上屯的仫佬族蔗农韦彩平2018年种植甘蔗35.4亩,获得补贴2000多元,多一份收益不仅坚定了她的种植信心,也让她对如期脱贫多了一份信念。
罗城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试点是助推罗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保障,对全县甘蔗种植业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为蔗农稳收、增收提供了保障。罗城县政府还为此发来感谢信,对郑商所的“社会责任及爱心”表示衷心感谢。
2018年试点成功进一步激发了各方对之后两年试点的参与热情。不少蔗农像韦彩平一样再次选择参与试点。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试点的支持力度,试点还写入了该县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自当地的支持也让之后的试点顺利推进,2019年试点承保面积11.7万亩,受益蔗农5935户,2018年、2019年两年试点累计实现赔付1070万元。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役的决胜之年,罗城作为当时全国52个未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任务艰巨,实现脱贫意义重大。在此重要时点,试点连续第3年为罗城贫困蔗农保“价”护航,承保面积11.10万亩,覆盖全县蔗农5628户。试点保险期为2020年11月24日至2021年2月23日,最终产生赔付677.10万元,赔付率83.57%,户均获赔1203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年来,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这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在助力仫佬族实现整族脱贫后,谈及未来打算,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郑商所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指示,立足期货市场,凝聚各方合力,优化“保险+期货”试点,创新服务模式,助力各族群众“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