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微信公众号

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博圈

期货日报官方微博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微博号

实盘赛

大赛官方APP_赢家在线

扫码下载报名参赛

投教
排排网

期货实战排排网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期货帮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要闻>期货行业>正文

全国小麦主产区夏收大幕正式开启

2013-06-03 09:17:05   来源:   作者:

  

6月2日,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柴庄村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近日,我国河南、山东、安徽、山西等小麦主产区相继拉开麦收序幕。

6月2日,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粮套村农民在田间收割小麦。

6月2日,在安徽省淮北市矿山集镇柳园村的麦田里,农民在整理收获的小麦。

6月1日,一台收割机在“晋南粮仓”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郊斜村抢收小麦。

全国小麦夏收大规模开镰 记者探访河南主产区(中国广播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小满已过,芒种将至,又是一年夏好处,麦田已到成熟季节。进入6月,全国各小麦主产区夏收大规模开镰。
  
  何为开镰?就是一茬庄稼成熟,开始用镰刀收割的意思,而在机械化耕作的时代,早已经不是挥舞镰刀的景象,如今看到的是麦浪滚滚,听到的是机声隆隆。在连续九年的丰收之后,今年的夏粮产量,又一次为全国瞩目。此刻,中央台记者正前往小麦主产区之一的河南驻马店。
  
  记者现在在G71次列车上,现在列车刚刚驶出北京西站,预计在中午12点左右抵达驻马店西站。在驻马店的田间地头将看到农机抢收小麦的画面,而更多有关今天夏粮生产形势的判断,比如,在连续取得9年的丰收之后,夏粮能否第10年给我们带来好消息,记者也将第一时间从同行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口中得到证实。
  
  夏粮占我国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一左右,农业部门往往把夏粮收割看作是每年保卫粮食安全的第一仗。在工业化的中国,夏粮收割已经基本告别“挥汗复挥镰”的时代。拿今年来说,预计全国投入麦收的联合收割机将超过53万台,冬小麦机收水平将达到92%以上。但我们仍愿意用“开镰”这个一个传统而简朴的词语,来迎接一年中这第一个丰收季。
  
  相比往年,今年的夏粮生产有着不利因素,比如,今年北方冬麦区多次出现大范围降温雨雪天气,小麦生育期延迟、收获期推迟,夏收农时非常紧迫,一旦抢收不及时,将会影响下茬作物的播种。另外,近年我国气象灾害呈多发、重发态势,夺取冬小麦丰收还要过“干热风”和“烂场雨”两个关口,三夏生产不能掉以轻心。
  
  但与此同时,据农业部农情调度,预计今年全国夏粮面积4.14亿亩,其中冬小麦面积3.4亿亩,比上年增加100万亩左右。最终结果,就看接下来近1个月的收割情况。有关今年夏收开局,稍后,记者将从驻马店发来报道,中央台多路记者也将分别从安徽、山东等小麦主产区发回最新情况。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开镰也意味着我国“三夏”工作,也就是夏收、夏种、夏管工作的全面展开,开镰是丰收的起点,期待我们的记者从麦收现场传来丰收的好消息。
  
  天气变化对河南新季小麦的影响(中华粮网)
  
  新季小麦播种以来,河南省天气整体情况较为平稳。但是局部地区遭遇了几次短暂的恶劣天气,对当地新季小麦的产情有一定的影响。
  
  2012年10月中下旬河南省冬小麦进入播种期,河南大部分地区大部光温正常,墒情充足,墒情远远好于11年,气象条件总体利于作物播种出苗和分蘖,冬小麦苗情好于上年同期。
  
  10月至12月上旬,河南大部分地区出现多次较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利于土壤增墒保墒,为冬小麦生长及安全越冬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水分条件。11月份以来河南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多次大风、降温天气。11月下旬冬小麦苗情遥感监测和农业气象观测站苗情监测显示,冬小麦主产区小麦长势总体良好,以一、二类苗为主,河南大部地区小麦长势明显好于去年同期,仅河南东部等地的局部地区小麦长势略差;12月上旬气温下降明显,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4℃,大部冬小麦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部分地区较常年偏早3~5天。12月下旬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河南省大部土壤墒情较好,其中适宜比例为98.7%(约7908万亩),轻旱比例为1.1%(约88万亩),另有部分地区偏湿,比例为0.2%(约16万亩)。总体来看,河南省麦区墒情良好,对冬小麦越冬较为有利。12月19~23日河南大部麦区出现入冬以来最低气温,但冬小麦冬前抗寒锻炼充分,抗冻能力强,强降温对其安全越冬影响不大,但是受低温影响,一类苗比例少于去年同期。
  
  农业部2013年1月4日消息,卫星监测结果显示,12月下旬河南省冬小麦一类苗比例为47.0%(约3771万亩),二类苗比例为33.7%(约2704万亩),三类苗比例为19.3%(约1549万亩);其中漯河、驻马店、周口、新乡等地一类苗比例在70.0%以上。与中旬监测结果相比,大部分地区苗情趋好;与去年同期相比,一类苗比例降低7个百分点,三类苗比例降低4个百分点,二类苗比例提高。
  
  1月19至20日,河南大部分地区遭遇雨雪,河南没有大面积冻害报告,这场雨雪增加了表墒,总体来说是有利于小麦苗情的。据监测,河南冬小麦一二类苗占85%以上,苗情好于上年同期。
  
  2013年2月据农情调查,今年河南省小麦生长总体态势良好,大部分麦田麦苗发育正常,但仍存在部分晚播麦田群体偏少个体偏弱、播量大的麦田群体大、个体弱现象。根据2月上旬的卫星遥感资料,河南全省一类苗比例为57.4%(约4587万亩),二类苗比例为30.0%(约2397万亩),三类苗比例为12.6%;苗情相对较好的地区主要有驻马店、商丘、周口、漯河等地,其一类苗比例在80.0%以上;苗情相对较差的地区主要有三门峡、郑州、洛阳及济源等地,一类苗比例低于30.0%。与1月下旬监测结果相比,各类苗情变化不大。与去年同期相比,一类苗比例高于去年,总体苗情好于去年。根据同期土壤墒情遥感监测结果,全省大部土壤墒情较好,无旱情发生,局部地区偏湿。其中全省墒情适宜面积比例为94.5%(约7551万亩);偏湿比例为5.5%(约440万亩),主要分布在周口、安阳、鹤壁及新乡等地。与1月下旬监测结果相比,偏湿面积减少,适宜面积增多,对冬小麦越冬、生长较为有利。
  
  3月份以来,冬小麦进入返青拔节期,河南温度回升较快,但降水偏少。据省气候中心监测,豫东南降水偏多1~2成,其他地区偏少1~2成。河南西北部土壤墒情不足,冬小麦出现旱情,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旱情较往年偏轻。另外,由于开春以来土壤墒情好,气温回升快,部分地区小麦病虫害偏重发生。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监测,截至3月21日,全国小麦病虫害累计发生1.25亿亩,比上周增加21%,较去年同期增加57.9%。
  
  4月份,冬小麦进入孕穗抽穗期。河南整体光照时间充足,但温度波动较大、降水偏少。4月19日-20日河南全省遭遇低温天气,最低温度急剧降至0℃。低温持续时间不长,但伴随冰粒雨和小雨雪。之后,气温逐步回升。降温前省农技推广站提前发布低温冻害预警,要求各地及时做好低温预防和补救措施。经调查,河南小麦受害程度有限,个别地块的个别品种受到一定影响。冻害部分发生在穗尖或叶尖,造成穗尖空瘪,叶尖发黄,但对产量影响有限。
  
  截至4月28日,河南省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14971万亩次,防治14325.7万亩次,占发生面积的95.7%。条锈病蔓延至黄河以南12市,其中豫南普遍发生,其它见病地县市为点片发生阶段,总体来讲病情程度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
  
  5月6日-8日,河南省普降中到大雨,气温偏低,这场雨有益于小麦灌浆,但随之而来的高温高湿天气非常有利于以白粉病、赤霉病、叶枯病、叶锈病等小麦后期病害的发生危害,穗蚜的田间虫量也随之上升。全省各地对病虫害的防治措施非常及时,受虫害影响较小。
  
  5月10日-13日,河南省部分地区包括豫北焦作市、鹤壁市、安阳市及新乡市西部,豫中郑州市,豫南南阳市西北部发生干热风。干热风会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秕粒严重甚至枯萎死亡。干热风产生之前,多数农田已浇灌浆水,此次干热风危害不大。
  
  5月24日-28日,河南省全省迎来连续强降雨天气,各地均遭遇大雨甚至暴雨天气,降雨量为35mm-126mm,导致了部分地区小麦倒伏和田间积水等灾害。截止目前,豫南大部成熟麦田、其它地区早熟麦田出现籽粒萌动、发芽现象,造成品质下降。全省部分麦田出现倒伏进而影响产量,推迟夏收。据河南省民政厅报告,截至5月28日9时统计,5月26日以来发生的洪涝灾害造成开封、周口、濮阳、商丘、南阳等12市35个县(区、市)163.2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12.5千公顷,其中绝收7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亿元。另外,此次大范围降雨,造成机械收割作业困难,同时降雨易使全省小麦收获期集中,加剧收割机紧缺局面,影响三夏生产有序进行。
  
  总体来讲,新季小麦播种以来,苗情好于去年,病虫害情况比往年较轻,全省天气整体情况较为平稳。5月末的降水对豫南小麦品质影响较大,小麦萌动情况较为严重。接下来,河南全省大部分天气将逐步放晴,有利于夏收。如果晴好天气继续,豫南将进入大面积收割期,豫北一周后进入大面积收割期。
  
  

 
责任编辑: 期货日报
分享到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