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微信公众号

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博圈

期货日报官方微博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微博号

实盘赛

大赛官方APP_赢家在线

扫码下载报名参赛

投教
排排网

期货实战排排网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期货帮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正文

古今“高考”

2021-06-17 20:33:54   来源:   作者:李文

古时候,国家任用官吏多靠人举荐,但这种方式会造成不少能人志士因朝中无人而无缘为官。后来,为了发现并任用人才,创立了科举制度,这就是我国古代的“高考”。科举制度一经创立,便成了政府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也给了有志人才飞黄腾达的机会。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很多平民百姓因此而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直至清朝光绪时被废弃。

古代“高考”也“封卷”。现在高考规定有严格的“封卷”制度,考前试卷严格密封,而且每场考试一结束便弥封考卷,以防止考试阅卷出现人为弊端。实际上,“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中就有使用。据史籍记载,我国古代科举“封卷”制度始于宋朝。据《宋史·选举志》,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时在试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贯,等决定录取后再拆开弥封。追溯起来,宋代的“糊名考校”法显然应当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不过,在古时封建官场腐败的情况下,即便实行考卷弥封制度,还是有不少人徇私舞弊,甚至有考官凭借辨认考生字迹作弊。于是,在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赵恒下令设誊录院,由书吏誊抄科考试卷,考官藉誊抄副本评卷。

古代“高考”制度中也有“少年班”出现。众所周知,现在每年的高考后,都会传出低龄高分考生被重点院校破格录取的消息。前几年还有学校开设了“少年班”,专门录取所谓“神童”重点培养。笔者翻阅资料发现,对“神童”实行特意培养古已有之。大量史料证明,中国自古就不缺“神童”,而各朝各代对这些“神童”亦格外重视,一旦发现,就要着重培养,并引为皇朝幸事。史上有记录显示,早在汉代时,朝廷就选拔了一些年龄在12岁以下的“奇童”到太学读书。唐代科举则专门设立了“少年班”——即童子科,当时的条件是:年龄在10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能诵文十通者,就可以入“科”。当然,由于这些人年纪尚幼,少不更事,他们虽有功名,却不能真正为官去治民。宋朝时,童子科还“录取”过女孩。资料显示,宋淳熙元年,有个叫林幻玉的女孩在中书省应试,主考官挑试诗书43件,其全部通过,为此,孝宗皇帝特地封她为“孺人”。元代时也曾规定,凡童子科中试者,一律“录取”到当时朝廷的最高学府——国子学里加以重点培养。

古代“高考”也重“素质教育”。现在高考,“高分低能”现象不断引起社会的关注,这实际上涉及考生的“素质教育”问题。古代的“高考”,同样重视这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科考就是举人到京城会考,金榜题名后紧跟而至的就是高官厚爵。其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古人在会试取中贡生后,还要面临另一场重要考试——殿试,然后才能决出“名次”。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除了现场点题让贡生们作文比试外,还要通过问话、观察等方式考察他们的实务水平,最后综合实际情况排出名次。殿试的好处是通过面对面考察,了解其接受“素质教育”的情况,以尽量全面正确地评估其才能。

 

 
责任编辑: 马宁
分享到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