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26日与12月1日,大商所先后举办了玉米原料专题培训会、玉米深加工专题培训会、玉米饲料养殖专题培训会,邀请市场权威机构和产业链资深专家与研究员,针对新形势下我国粮食行业的政策、新季玉米产量变化和供应节奏、2021/2022年度全球玉米及谷物供需形势及价格、高成本背景下玉米淀粉市场运行情况、新供需环境下燃料乙醇行业供需形势、饲料上涨背景下生猪供需形势、玉米谷物价差频变下饲料替代需求形势,以及玉米期货衍生工具应用案例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讨论。
A根据实际需求举办针对性培训会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近期,新季玉米陆续上市,在国际谷物市场表现强劲之际,国内玉米及相关产品的价格连续攀升,催生了市场的一些新变化。其一,玉米新粮上市,物流运输遭遇瓶颈,给贸易带来不可控性。其二,饲料领域玉米替代谷物的价格优势弱化。其三,能耗双控发力、新冠疫情反复,各环节成本均有增加,玉米深加工行业面临考验。这些变化导致玉米价格后期走势扑朔迷离,产业链企业避险需求增强。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实体企业日益增长的避险需求,为更好服务重点地区玉米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强基差贸易模式的推广和运用,帮助企业做好风险管理、稳定生产经营,在征集玉米产业链培训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大商所有针对性地面向产业链上下游开展三场专题培训,希望能够持续夯实玉米品种产业服务,进一步提升玉米期货、期权产业参与程度,改进和完善投资者结构。
据了解,专题培训旨在通过邀请行业专家,针对玉米产业链各环节,如上下游市场形势、产业企业经营现状与生存环境、相关政策进行分析解读,结合玉米期货、期权和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趋势与产业企业利用期货、期权工具等典型案例的宣讲,让产业企业对玉米期货、期权市场形成更深入了解。同时,站在促进产融融合的角度,聚焦玉米产业的长远发展,对今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趋向进行理性评估,进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国玉米产业及其期货、期权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B玉米供应端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
追踪分析近年来国内玉米市场供需格局及价格变动,期货日报记者发现,我国玉米市场逐渐由库存高企、货源充足、价格低廉演变为库存偏低、有效供应趋紧、价格居高不下格局,其中2019—2020年由于供应紧张开启一波持续上涨行情。之后,在大量替代和进口涌入的压制下,玉米价格才止涨回稳。不过,今年新季玉米上市后,市场又出现新变化,特别是供应方面,存有较多不确定因素,产业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大商所在产业企业迫切需要利用玉米期货、期权工具规避风险之际,开展一系列专题培训,特别是玉米原料专题培训,有利于产业企业从源头把握市场脉搏。
黑龙江国贸农产有限公司研发经理张美风在培训会上表示,我国谷物进口越来越受国际市场的重视。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总量为5665万吨。其中,小麦进口量为808万吨;大麦进口量为994万吨;玉米进口量为2623万吨,同比增长236.4%;高粱进口量为818万吨,同比增长103.3%。
“放眼全球谷物市场,热点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全球谷物期末库存较高峰年份有所降低,虽然仍保持在相对高位水平,但部分主产国减产的影响突出,尤其与疫情、通胀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时。另一方面,全球小麦期末库存预期减少。美国农业部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球小麦库存将降至2.75亿吨(约占全年总消费的35%),较去年同期下降1200万吨。”张美风说,我国谷物进口数量创出新高,2020/2021年度累计进口玉米、木薯、高粱、DDGS、大麦5526万吨。在此过程中,配额外玉米进口数量首次大幅增加,逆袭成为明星品种,而高粱、大麦依然是能量替代的常客,发挥比较稳定。
据张美风介绍,我国进口玉米数量增加与进口国别不断丰富有关。从海关公布的数据来看,主要以配额内乌克兰玉米为主,其余以美国玉米为主。从有关机构的预报来看,截至目前,我国购买美国新季玉米的数量停留在1200万吨,增量有限。虽然进口玉米优势仍在,但进口规模如何还要看政策导向。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小麦进口增量明显,主要原因是玉米价格上涨且居于高位,令小麦在饲用领域的替代属性增强。据统计,今年1—10月,我国累计进口小麦808万吨,同比增长20.8%,去年全年的进口量为815万吨。当前,国产新麦价格稳步走强,对玉米价格形成支撑。同时,进口高粱、大麦成常态化替代品。另外,产业企业正在开发更多替代品。今年4月21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发布《猪鸡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明确了玉米豆粕替代的方式和日粮配制要点。
张美风认为,后期谷物市场的关注重点集中在国际市场。首先,国际谷物市场秩序需要恢复。受疫情影响,各国粮食备货需求增加,叠加部分主产国减产,全球粮食供应面临严峻考验。其次,经济刺激推升物价,大宗商品走出大幅上涨行情,但高价势必带来消费抑制和替代消费。再次,各主产国天气状况依然未知。按照美国农业部的预计,如果不发生灾害减产的问题,那么谷物供应就有恢复的空间。最后,以美国玉米、大豆为主的种植效益比较以及种植成本提升带来的价格支撑不容忽视。具体到国内市场,既要关心替代品比价,又要考虑原料供应能力。当前既有宏观、天气的影响,又有小麦替代、需求配方调整的影响,多个维度下,玉米市场拥有较多的不确定题材。
C高成本背景下加工行业缺乏亮点
上海钢联玉米淀粉分析师吴美霞认为,对于玉米淀粉加工企业而言,经营环境出现了两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原料价格大幅上涨。2016年临储政策取消后,玉米价格基本完全市场化,部分年份伴随着种植面积的调减,收购报价涨幅较大。据了解,今年11月下旬,山东潍坊玉米深加工企业主流收购报价在2750元/吨,较去年年初上涨820元/吨,涨幅为41.6%。其二,加工成本大幅增长。截至11月26日,以秦皇岛港动力煤为例,年内均价为1097.81元/吨,较去年均价上涨482.71元/吨,涨幅为78.5%。再加上其他辅料如硫磺等的上涨,理论上,深加工成本增加100元/吨。
从玉米淀粉行业自身的情况来看,吴美霞认为变化也较大。一是产品价格攀升。截至11月25日,全国玉米淀粉均价为3570元/吨,较去年年初上涨1176元/吨,涨幅为49%;全国玉米蛋白粉均价为5040元/吨,较去年年初上涨525元/吨,涨幅为11.63%;全国玉米喷浆皮均价为1735元/吨,较去年年初上涨450元/吨,涨幅为35.02%。二是产能增速放缓。有关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经过2017—2018年的迅速扩张后,玉米淀粉产能稳步增长,今年全国商品淀粉生产能力为2716万吨,较去年增加94万吨。分区域分析,山东依旧是产能集中度最高的地区,占总产能的35%,而黑龙江近几年产能增速较快,排在第二位。三是玉米淀粉加工企业更加规模化、集团化。截至目前,年产能超过100万吨的企业全国共有10家,占总产能的60%;年产能超过20万吨的企业全国共有50家,合计产能为2384万吨,占总产能的88%。四是产能淘汰加速。由于加工成本抬升,企业资金压力、财务成本增加,中小企业开工并不稳定。与此同时,高价产品向下传导的难度加大,市场竞争加剧,倒逼企业减产停机。
综观今年的全国玉米淀粉市场供需情况,吴美霞认为,供应端,玉米淀粉供应量下降,主要是6—8月利润微薄甚至亏损造成的。需求端,季节性特征明显。进入9月,中秋节、国庆节备货需求旺盛。不过,替代品与玉米淀粉的价差不断缩小,挤占了部分玉米淀粉的市场份额,如木薯淀粉大量到港就冲击了玉米淀粉市场。此外,玉米淀粉出口量呈下降态势。今年1—10月,国内累计出口玉米淀粉12.58万吨,较去年同期的59.12万吨减少46.53万吨,降幅为78.72%。主要原因是玉米淀粉价格走高、海运费上涨抬升了出口成本。库存端,长期高于历史同期水平,其中7月达到峰值,至105.9万吨,之后由于企业被动减产,库存有所下降。
展望明年的玉米淀粉市场发展态势,吴美霞表示,暂无新增产能投放的确切消息,商品淀粉产能增速预计放缓,而氨基酸、糖醇、酸钠等下游深加工产品产能仍有增长空间。明年玉米淀粉产量的变动需要关注两个时间节点。一季度产量可能下滑。除传统春节假期影响企业生产以外,为备战冬奥会,河北、山东等地企业的生产可能受限。三季度产量也可能下滑。通常,7—8月,需求疲软,库存累积,企业会被动减产。消费方面,下游传统行业消费增量暂无预期,新兴领域存在增量预期。价格方面,高点预计出现在1月,彼时正值春节备货和备战冬奥会而减产之际,低点预计出现在8月,当时市场处于需求淡季,四季度季节性上涨的概率较大,其间阶段性高点预计出现在10月。
吉林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梁玉双认为,目前,国内酒精行业处于自2020年开始的优劣整合期,未来将出现提质、淘汰整合、信息智能化、产业链更加完善等发展态势。与此同时,由于木薯酒精性价比更高,玉米酒精市场依然较为弱势。另外,预计市场的供给增长速度大于需求增长。整体来看,酒精行业已开启低速增长模式,市场存在较多变数。
在谈到成本大幅上涨背景下,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应对策略时,希杰(沈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购部经理张玉峰表示,酒精等玉米深加工行业长期处在微利甚至亏损状态,企业陷入尴尬境地,选择停产担心人员流失、设备老化、产品品牌下降等问题,选择生产又面临增加亏损、运营困难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玉米深加工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二是原料价格高位运行,产成品价格随之高企,需求受到抑制;三是产成品价格的上涨无法完全抵消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
D借助金融工具解决企业风控痛点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明确提到期货工具助力中小企业应对市场波动的问题,既肯定了期货市场在服务中小企业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又为期货市场的发展定了调。中粮祈德丰(北京)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昊在进行“玉米期货衍生工具介绍及应用案例分享”主题演讲时表示,用好期货衍生工具,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痛点。
“国内在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时创新了多种模式。”冯昊认为,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决定了其使用的风险管理产品需要具备易于理解、运用便捷、财务处理简单、管理难度较小等特点。目前,大型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已经相对成熟,以中粮集团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会通过行情分析研究、交易团队建设、风控结算体系构建等程序对主营品种价格风险进行管理,而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专业人才、风险管理团队成本较高、后台管理难度偏大,无法复制大型企业的模式管理相关风险,而必须从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模式创新。例如,基于中小企业经营当中的风险特点,提供丰富的工具、适合的解决方案,通过场外期权、互换、期现贸易、期货与保险结合等手段,帮助企业缓解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对于玉米产业链上游农户、合作社的风险管理需求,以及下游深加工企业、饲料企业的订单需求,风险管理公司设计了‘订单+保险+期货’的模式。”冯昊说,紧跟市场情况加强研判工作,可以有效帮助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分析其面临的不确定风险,而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以及积累案例实施经验,可以进一步拓展期货衍生品的应用领域。
谈及当前的玉米市场心态,张玉峰认为主要有四点变化。一是农民卖粮“没谱”。去年玉米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涨跌无法预期,以至于今年除了部分着急着用钱的、没地方储存玉米的农民销售果断以外,大部分农民的心态是矛盾的。不过,由于今年玉米种植利润可观,预计大规模惜售的概率较低。二是贸易商存在恐高心理。去年,贸易商高位接盘后,多数陷入亏损状态,而今年,他们倾向于随收随走。三是第三方资金入市不积极,收购量减少。四是需求方采购更加谨慎。去年,由于存粮成本高于市场价格,且持续半年的时间呈现倒挂现象,下游企业采购负责人的业绩大打折扣,预计今年用粮企业会认真核算替代品的价格,并反推出所在地区玉米的安全价格,且在安全价格以下储备货源。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