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正文
每次回到家乡,从长途汽车上下来,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路边的小店,去吃一碗粉。用白话说,叫作食粉或者嗦粉。我认为,“嗦粉”这种说法最为生动,说话间仿佛眼前已经出现了动态画面,一条软糯的粉从一碗热乎乎的汤里,被人一吸溜就滑进了嘴里,带着鲜咸的汤汁儿,香溢唇齿之间。
我到小店里,跟老板说来一份汤粉。他就从大锅里舀出一些高汤放进小锅,然后夹一些生的猪肉片或猪杂,进行大火烹煮。一会儿抓起一把河粉,再放几片新鲜青菜。制作过程才几分钟,食材和方法也都朴素简单,几乎不用担心哪家店的出品口感不佳。出锅后再撒把葱花,一碗最常见的汤粉就上桌了。
在冬日里,经过一天的长途劳顿后,到达目的地已是傍晚,感觉有点冷。我找到一家小店,要上一碗粉,赶紧喝一口汤,便觉一股暖流由嘴入喉,再进入胃里,顿觉舒适。再嗦一口粉,滑嫩的口感,逗引着牙齿不断咀嚼。荤素配菜,不仅营养均衡,还让汤头更鲜,味道更丰富。平凡的汤粉,因为游子的浓浓乡情,变得美味无比。
汤粉最重要的是汤与粉,汤是一碗粉的灵魂,粉本来没有浓郁的味道,只有稻米的清香,但是配上一碗好汤,便活泛了起来,有了层次丰富的滋味。而不同的汤和粉,可以演绎出千变万化的风味。
在广府地区,最常见的就是河粉。河粉的原料是大米,将大米洗净后磨成粉,混合一定比例的水制成米浆,薄薄地铺一层在蒸盘上,蒸熟后冷却,切成条状即可。这方形长条传到不同的地方后,受当地口味的影响,便有了各自不同的厚薄粗细。近来也有店家在其中加入各种蔬菜汁或者水果汁,制成五颜六色的河粉。而相较于河粉的近亲圆头米粉来说,河粉少了一些弹牙韧劲,但却多了几分软糯柔嫩。
据说,河粉起源于广州北郊的沙河镇,经过100多年不断传播,如今已经是广东大部分地方的日常小吃了。关于河粉还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广为流传,颇具传奇色彩:早在清朝末年,位于广州北郊的沙河镇上有家“义和居”小食店,店主樊阿香夫妻俩早上卖白粥油条,中午卖家常饭菜,生活倒也安稳。一天早上,店门口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有气无力地倒在门前的青石上。阿香不禁起了恻隐之心,便叫妻子送一碗热粥给老人吃。老人拒绝,说自己没钱。阿香说白粥是免费的,老人才肯吃粥。从此,老人总是来吃粥,阿香夫妇却从不嫌弃。
不久,阿香生病,粒米难进。老人听说了,就用从白云山上引来的泉水浸泡大米,然后熟练地磨好米浆,烧好开水,再把米浆舀进竹匾上薄薄地摊了一层再蒸。一会儿工夫,米浆变成了粉皮,老人揭皮切条,加上葱盐香油,送到阿香床前。阿香顿时食欲大开,几碗下肚后,病情果然好转,他再三向老人道谢,也终于知道了老人的来历。原来,老人竟然是逃难的御厨。老人说:“此粉出在沙河,就叫沙河粉吧!”说完就走了。以后镇上的人再也没见过他,而“义和居”的沙河粉也就因此而得名,后来被人们简称为河粉。
河粉早已是我家乡不可或缺的美食,它可以干捞凉拌,也可以做成汤粉,后者更受欢迎,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一碗汤粉下肚,我感觉全身都暖洋洋的。熟悉的河粉由嘴入心,吃的是日常的暖心味道,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怀。幸福,有时候就是这么平凡而简单。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