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微信公众号

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博圈

期货日报官方微博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微博号

实盘赛

大赛官方APP_赢家在线

扫码下载报名参赛

投教
排排网

期货实战排排网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快讯>正文

破除“业财融合”难题成套保信披关键一环

2021-12-14 22:34:15   来源:   作者:张海强 张田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A股上市企业加入到套期保值“大军”。多数公司在稳健经营方面固然收效显著,然而,一些企业的阶段性业绩披露有时会令人感觉扑朔迷离。原因就在于套期保值存在“时间”与“空间”的差异,同时在核算上,更是牵扯到要从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核转进工业成本会计计量的相应科目中的情况。为了消除套期保值与会计核算的“时空”“计量”“确认”和“存在”性差异,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应运而生。从2021年1月1日起,财政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涉及的新金融工具准则不分企业营业环境开始无差别普遍实行。套期会计是针对非金融机构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的准则,列为《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

不难看到,新的套期会计准则引入了更灵活及人性化的会计处理机制服务实体企业,帮助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更贴合风险管理活动,同时解决了风险管理业务、财务信息不对称以及财报失真的情况。然而,随着新的套期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企业在套期保值业务中应用套期会计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财务与业务难融合成痛点

套期会计准则,就是为了把公允价值的金融会计计量与确认转为工业成本会计计量与确认的一项会计方法。尽管套期会计的每一个字财务人员都认识,可在实际应用中记者发现,一些搞工业成本会计的并不是十分明白,而部分搞商业金融会计的也似是而非。

中国投资协会大中型企业投资专业委员会研究咨询部技术咨询总监宋朝认为,在应用套期会计时,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不是不会记账,也不是不知道财务专业知识,而是无法将套期保值的业务内容与金融衍生品的业务内容融会贯通。而一切账务处理难点和核算痛点都与业务与财务不能彻底融合有直接关系。

他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目前社会上多数的套期会计培训课程都是将重点内容放在账务处理上,很少有课程从企业内控的角度、业财融合的角度、排除套期会计实践障碍的角度展开培训。“会计师事务所不熟悉的套期保值方法对应的核算方法,几乎看不到。更看不到有关套期资产敞口即风险管理业务的标的资产与会计结算、会计核算期间关系的课程内容。”宋朝提到,不少课程讲解脱离套期业务场景,按照套期会计指南照本宣科,自然就不能很好地推进企业使用套期会计准则。

对此,曾先后在期货公司和上市公司期货部任职的胡晓辉也对记者表示,对于一些大的上市公司来说,期货财务入门其实非常容易,目前欠缺的就是结合实际运作场景完善。“上市公司的财务人员大部分都是非常专业的人员,他们和衍生品市场培训师往往能够很快对接。不过,虽然他们对整个系统的理解是通的,但由于缺乏应用场景,很多细节问题其实不清楚。如果能结合应用场景,用几个月的时间不停地向衍生品市场培训师提问,几个月以后基本自己就能当老师了。”

“经营与财务信息是一一对应的。凡是有动作的,财务上一定要有与之对应的会计处理信息;财务上有会计处理信息的,经营上也一定要有与之对应的动作。这两个原则是必须要遵循的。”宋朝表示,一些企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认为金融工具的损益才是套期保值的业务目标,也就无需按照套期会计那样“复杂”地处理。很多企业尽管实实在在地做了套期保值,但在会计处理时没有遵循上述原则,也没有选用套期会计。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套期保值业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困境和财务人员对业务认知错误导致将套期保值在财务上处理成了投资业务,即出现了“业财融合困境”。

在他看来,出现这种困境,一是企业财务人员把金融衍生品和金融工具想象得太过高大上了,只要看到“金融工具”这个词就心里打怵,于是就在会计处理上选择了最省事的处理方式,直接将金融工具的损益记入“投资损益”科目而不管业务实质。二是财务人员对套期保值业务不了解也不熟悉,想当然地按照有关机构的误导将套期保值业务当作投资交易处理成投资损益。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合伙人田雪彦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实务中不论是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人员还是企业外聘的风险管理机构,如果对套期会计知识缺乏了解以至于未运用套期会计或未恰当运用套期会计,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风险管理与财务核算脱节,企业的财务报表难以呈现企业的风险管理效果。

在应用中进一步吃透套期会计

在田雪彦看来,由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较为复杂,且套期会计准则本身也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套期会计准则的应用仍存在诸多挑战和困难。例如,如何有效识别风险成分、如何对套期成本进行分拆核算、如何对复杂衍生品作为套期工具应用套期会计、如何对动态净敞口运用套期会计等,仍有待在应用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另外,实务中如果企业运用期货作为套期工具,由于市场上往往选择用主力合约进行交易,期货与现货期限的差异要求企业在评估套期有效性时进行定量评估。同时期货的“先开先平”制度有时会对企业的套期关系的指定造成一些影响,这些对于企业运用套期会计可能会带来操作上的挑战。

田雪彦解释,套期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将构成净敞口的所有项目的项目组合整体指定在套期关系中,并追踪被套期项目的变动来对净敞口运用套期会计,但在风险管理实务中,企业可能基于定期(例如每天、每周或每月)更新的风险净敞口进行动态的风险管理,难以逐项追踪构成风险净敞口项目的变动。

她举例说,某企业从事大宗商品加工生产贸易业务,对于采购合同、销售合同以及存货的价格净风险敞口逐日通过期货合约锁定。企业在对套期进行指定时,无法逐一匹配构成净敞口的采购合同以及销售合同。在对该类动态净敞口进行套期保值时,如何运用好套期会计便成为难点。

她表示,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其“宏观套期”项目中探讨如何对动态风险净敞口运用套期会计,企业可以关注该项目的最新进展。

期现结合必须实现“业财融合”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提出可以让期货公司作为第三方为上市公司套期保值信息披露出具保荐意见,但最大的顾虑便是期货公司并不一定精通套期会计。有观点认为,期货公司虽然对于期货具有较高的专业度,但对于每一笔甚至数笔期货交易对应的同一笔现货关系如何识别,仍是模糊的。企业期货和现货交易的财务信息分析能力也在考验期货公司的专业度。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要增加对于相关衍生品专业人员的套期会计财务常识普及,对于套期保值相关的衍生品交易应当在管理风险的同时满足套期会计的相关要求,实现业财有效统一和沟通。

而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人员,在宋朝看来,要实现“业财结合”,首先要破除对“金融工具”高大上的“能力恐慌”。按照财政部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官方表述,“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这个释义引进了“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三个词,反而使财务人员不利于理解金融工具。所谓金融资产简言之就是现金和能收取现金或交换收取现金权利的合同,反过来交付现金的义务就是金融负债。延伸一下,在财务账簿上天天打交道的应收账款就是收取现金的权利——金融资产,应付账款是交付现金的合同义务——金融负债,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都是标准的金融工具,是常规会计实务中必然发生的会计科目。“所以‘金融工具’一点都不神秘,金融工具是企业财务人员和老总们天天必打交道的常客。”

同时,他表示,财务会计职能不能脱离业务实质,必须充分地融入套期保值业务的过程中。会计两大基本职能包括“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核算职能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结算与会计核算等。监督职能包括资金管理与财务监督等。在实体企业风险管理的实践上,“供、产、销”是经营物流的管理对象,对应的经营现金流敞口是“进、存、销”,对应的会计处理是“付、核、收”。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套期会计核算是使这三者在相同会计期间得到相应的会计处理。被套期项目和套期工具的损益要么同科目体现在当期的损益账户中影响利润表,要么同时体现在其他综合收益科目中影响资产负债表。这就是套期会计的核心原则,只有将会计计量、会计确认、会计结算、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资金管理等职能充分融入套期保值的业务中,才能做到业务与财务的基本融合。

此外,要消除对套期保值业务的认知错误。有关金融机构需要加速补齐基础知识短板,早日具备根据工业会计方法梳理经营资产价值链、找到实体企业定价结算风险敞口并辨识存货价值核算风险敞口的能力,才有可能在套期保值业务辅导中杜绝对企业的误导。

“风险管理对于涉及大宗商品的企业来说属于未雨绸缪,稳定可预期的业绩才能帮助企业在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中运筹帷幄。”田雪彦说,由于企业的风险管理中涉及多种风险敞口,同时也通过运用多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如何恰当地用会计语言反映其风险管理,就需要企业基于其风险管理策略和目标,秉承“风险中性”原则,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被套期项目及套期工具进行有效的评估,并通过完善的套期文档记载套期关系的指定及评估工作。她建议,要增加对于相关人员的套期会计财务常识普及,真正地实现“业财融合”。

田雪彦最后提到,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企业应当披露其进行套期和运用套期会计的各类风险的风险敞口的风险管理策略相关信息,从而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评价:每类风险是如何产生的,企业是如何管理各类风险的,以及企业管理风险敞口的程度。企业应当按照风险类型披露相关定量信息,从而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评价套期工具的条款和条件,以及这些条款和条件如何影响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对于每类套期类型,企业应当以表格形式、按风险类型分别披露与套期工具、被套期工具相关的定量信息。

基于此,她建议,监管机构可以提供最佳披露案例给予企业指导,引导上市公司根据自身业务进行相关披露。


 
责任编辑: 马宁
分享到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