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微信公众号

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博圈

期货日报官方微博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微博号

实盘赛

大赛官方APP_赢家在线

扫码下载报名参赛

投教
排排网

期货实战排排网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期货帮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快讯>正文

彰显行业使命担当 助推产业行稳致远

2022-08-28 23:01:18   来源:   作者:董依菲

有色金属期货市场30周年

8月26日,由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办的第十九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在线上召开,论坛以“变局中期货市场的使命与担当——稳中求进,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了业内众多知名专家,共同探讨双碳战略下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格局,推动期货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产业,实现有色金属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有色期现市场产融合作不断深入

上海期货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辉表示,今年是我国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建立30周年。这30年来,我国有色金属期货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期货市场,对服务我国有色金属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30年,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壮大和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有色金属期货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国有色金属期现货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共生共荣、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尤其是今年以来,国际地缘政治动荡加剧、经济衰退担忧持续冲击全球市场,叠加新冠疫情的影响,国际有色金属价格出现了大幅波动,特别是国际市场镍期货价格在3月初剧烈波动。”李辉表示,在上述背景下,上海期货交易所有效应对国际镍价的大幅波动,保持了市场的安全平稳运行,为维护全球有色金属产业链安全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陈学森表示,有色金属行业具有产业周期化、市场国际化、价格金融化的显著特性,经过多年的产融结合和市场培育,上海期货交易所已搭建起了期货、期权、仓单交易协同发展的多层次期货衍生品市场体系,服务有色实体产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市场运行平稳有序,监管方式成熟高效。在防范化解各种不确定性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方面,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依然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可以说,中国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用了30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与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携手并进发展的道路。”有色金属期货专家张宜生表示,中国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逐步形成了期货市场和现货产业相互融通、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分阶段来看,他认为,可以把有色金属期货及现货市场这30年间的发展总结为“三部曲”。

一方面是指在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分别经历了学习移植、国情嫁接和基因再造三个阶段。近10年是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的基因再造阶段,大家在制度自信、规则自信的基础上,推出具有中国基因的期货市场,建立中国特色、中国视角与中国自信;另一方面是指在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走出了“三部曲”,从最初改善经营环境、经营手段,到改善经营机制,再到最后的建立商业模式。时至今日,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已经成为应用期货市场最娴熟、最深入的产业之一。

作为上海期货交易所首批“红马甲”,东方集团物产有限公司总裁熊万龙表示,期货衍生工具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下,期货市场将覆盖到更广的行业面和更多的产业链,随着更多“新鲜血液”的注入,将为市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展望未来,他建议进一步加强市场培育工作,尤其是提升产业链终端企业的期货参与能力,加大对大宗商品贸易商的支持和期货市场人才的培育力度,为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高质量发展赋能。

在李辉看来,金融市场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市场的主要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今年8月1日《期货和衍生品法》正式实施,期货法将“促进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服务国民经济”作为立法宗旨,突出期货市场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功能定位,为期货市场的长远发展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

陈学森表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希望以该法实施为新的起点,继续深化拓展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高水平产融合作,通过有效发挥期货具有的发现价格、管理风险、资源配置这三大功能,防范化解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和竞争力,共同提高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和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市场竞争力和价格影响力。

李辉表示,下一步上海期货交易所将以贯彻落实期货法为契机,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坚持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发展方向,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完备产品体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方向和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推动氧化铝、铝合金、镁、钨、钴等品种的上市研发工作;二是促进期现结合,不断完善上期综合业务平台功能,提升满足实体企业多样化风险管理需求的能力;三是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动《期货和衍生品法》出台后的配套制度体系建设,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白银产业规模和集中度持续提升

今年是上海期货交易所白银期货上市10周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金银分会副秘书长靳湘云在第十九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表示,在这10年间,白银产业经历了结构调整,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白银价格也经历了剧烈波动,应时而生的白银期货对产业转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她表示,随着国内贵金属衍生品市场的不断丰富,我国建立形成了以白银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银行柜台市场为主的多层次白银市场体系,在白银行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当下来看,白银产业链企业的期货参与程度很高,包括中上游大型冶炼企业和产业贸易商都会使用白银期货进行套保。实际上,在白银产业链中,贸易商承担了对购销两端进行风险对冲的重要任务,上下游企业都是间接通过贸易商实现风险转移。”在她看来,未来白银产业链利用期货套保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强。

回顾中国白银产业的发展变迁,据靳湘云介绍,从生产层面来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年到2000年,是白银产业的前期积累期,主要从政策法律法规、产业基础建设等层面搭建产业架构;2001年到2012年,是白银产业的高速发展期,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制造融入国际市场,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这期间白银产能和产量迅速扩张;2012—2017年,白银产业进入徘徊期,政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叠加供给侧改革,白银产业内部出现分化,部分产能增速放缓;2017年至今,白银产业进入结构调整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深加工层面来看也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首先是1978年到1999年,为白银深加工产业的前期积累期,随着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终端行业的全面市场化与规模化,为白银深加工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是2000—2009年,是白银深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期,随着白银“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白银市场的开放促进了生产、流通、贸易、深加工的整个产业链的蓬勃发展;最后是2010年至今,白银深加工产业进入精益化、国产化时期,受消费、投资等因素推动,白银深加工技术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品逐渐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核心产品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量价齐升。

靳湘云表示,近10年来,我国白银产业的生产规模和集中度持续提升,目前我国白银精炼的产能和产量均已雄踞世界第一。2021年,国内白银年产量超过1000吨的有四家企业,前10家企业的合计产量在总产量中占比超过40%。与此同时,相关企业的冶炼技术水平也在进步,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此外,从当前白银产业的布局来看,她表示,除了传统的产银大省外,资源量丰富的地区,如内蒙古、广西、福建等地,正成为新兴冶炼产能布局的重点省份。

展望“十四五”期间,她预计原生铜铅锌行业的平稳发展,将保障白银供应的稳定。而需求端,传统产业的精益化发展与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性发展并驾齐驱。光伏、新能源车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将积极拉动白银需求增长。

“在双碳政策引领下,近年来光伏行业整体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也对白银需求起到了重要带动作用。”据中国五矿中国金属矿业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徐天昊介绍,白银由于具备良好的导电性、热传导性和独特的光反射率,被广泛应用于光伏行业作为重要的辅材。随着全球光伏装机量的继续增长,以及光伏领域N型电池的市场渗透率提升,光伏用银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成为白银工业需求的主要应用领域。

靳湘云表示,我国白银消费在过去10年中呈现出健康增长态势,尤其是工业用银占比快速提升,在2021年达到总消费占比的89%。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光伏用银占比达到31%,成为白银工业消费的亮点领域。

在徐天昊看来,白银市场的供需结构在光伏需求持续放量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质变。这10年来,矿产银占总供应量的80%左右,再生银占比更为稳定,基本维持在15%—20%之间。“事实上,再生银相较矿产银的供应稳定性更强一些,因此未来白银供应增量主要来源于矿产银的增长。但是在过去10年间,矿产银的年化复合增长率仅有0.79%,这就导致白银供需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和反差。”因此,他认为,未来随着光伏产业持续放量增长,白银价格的主导因素会从投资需求逐步转向工业需求。

“绿色”冶金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林如海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背景下,绿色冶金能够创新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突破资源、能源、环境的多重制约因素,是中国冶金工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是冶金工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冶金行业内部,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均是典型的能源、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

钢铁行业方面,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10.65亿吨,位列全球第一,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56.7%。他表示,目前中国钢铁生产与消费的“天花板”基本已经形成。截至2021年,中国钢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400余家。其中,排名前10、前20的企业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0.39%和54.85%,这表明钢铁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有色金属行业方面,2021年我国主要有色金属产量达到6168万吨,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产量,其中电解铝产量3730万吨,精炼铜产量1002万吨,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57%和43%。

铜产业方面,他表示,中国是个贫铜国家,铜精矿资源对外依赖度高达八成。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铜精矿产量约168万吨,而中国铜冶炼和精炼产能分别是905万吨和1325万吨。近几年,中国的铜冶炼和精炼产能还在继续扩张,不过势头有所放缓。他认为,在当前碳中和、碳达峰的大背景下,未来中国铜冶炼产能的扩张势头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铝产业方面,他表示,中国铝土矿资源相对比较贫乏,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铝土矿储量仅为5.5亿吨,占全球总量的2%。不过,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铝生产国,截至2020年底,中国氧化铝产能是8915万吨,产量为7101万吨,电解铝的产能、产量和消费量分别达到4232万吨、3730万吨和3835万吨,在全球总量当中占比分别为56%、57%和61%。

据其介绍,近年来铝冶炼行业还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产业布局稳步推进,逐步向清洁能源比较富集的地区去布局;第二,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第三,中国电解铝技术水平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第四,中国占全球铝材产能的比重达到60%,能够生产各种类型的铝材。

二是冶金工业是中国主要的碳排放领域之一。其中,钢铁行业作为传统的高耗能行业,是中国碳排放的大户,2020年中国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达到14.9亿吨左右;有色金属行业的碳排放量达到6.99亿吨。

他表示,当前中国冶金行业在碳减排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能源禀赋的制约、保级利用水平发展受限以及技术创新进程有待加快这三方面。

他认为,未来冶炼产能规模将有控有增,产业结构会得到进一步优化,行业集中度将会显著提升;产业布局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产能合作将得到加强,再生金属资源占比会大幅提升,冶金工艺技术将不断优化创新。此外,随着中国碳排放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碳排放交易也会日趋活跃。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冶金工业碳排放的经济成本。

“从行业研究的角度来讲,在双碳目标下,发展新能源行业已经是大势所趋。”长江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邬博华说,一方面在发电端,正在使用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逐步代替传统的煤电;另一方面在用电端,新能源电动车市场快速增长,逐步取代传统的燃油汽车。可以说,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之下,已经形成了不可逆转的清洁低碳化和新能源化发展的潮流。

对于我国而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光伏和电动车领域都积累了一定的优势。因此,随着全球低碳化发展的明显加速,会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带来红利。不过,在当前阶段,上游资源品的紧缺会为整个行业发展带来一些挑战。随着下游产能的不断扩张,在接下来的一两年时间里,短期需求爆发会提供较好的价格支撑。

邬博华表示,未来新能源行业的蓬勃发展也会对金属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因为不论是在电动车、光伏还是电力设备领域,都对传统的铜、铝、白银等金属存在很大的需求量,基于对新能源产业积极且乐观的前景预期,也将拉动这些上游资源品的需求增长。

 
责任编辑: 孙亚宁
分享到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