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微信公众号

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博圈

期货日报官方微博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微博号

实盘赛

大赛官方APP_赢家在线

扫码下载报名参赛

投教
排排网

期货实战排排网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快讯>正文

我国碳金融工具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2022-12-27 22:28:09   来源:   作者:王吉帅 吕紫荆

助力碳市场稳步发展

与传统期货一样,碳期货也具有风险规避、价格发现、资产配置三大功能。完善的碳期货制度和碳金融市场是保证交易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碳期货交易不仅能够提高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化程度,充分发挥期货的基本属性和功能,促进碳价的公平合理,更能够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图为2022年12月6日全国及试点碳市场碳排放权价格

图为欧盟碳排放配额期现价格对比

图为欧盟ETS EUA价格与德国国家碳价对比

图为2005年至今欧盟排放配额期货结算价(单位:欧元/吨)

图为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逐年线性下降

A碳排放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由于不受控制的人类活动从而导致的温室效应已经造成了全球气候发生重大变化。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19世纪末升高了1.1℃,而这种气候变化则造成了极端干旱、洪涝频发、暴风肆虐、冰川融化等自然灾害,从而造成海平面上升、粮食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问题。

目前全球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占二氧化碳排放的近90%,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75%以上,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中国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并为在规定时期内实现碳减排目标付出诸多努力。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提交各国签署,于1994年正式生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公约要求各国为对付气候变化采取行动,确立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率先采取减排行动。

《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补充文件《京都议定书》规定,为在规定时期内实现碳减排目标,各国政府根据各自承诺的目标,将本国的碳排放权(指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权利)总量按照具体规则分配给本国相关企业。而将碳排放权作为资产标的进行交易的碳市场,也成为碳减排的主要工具之一。

B我国碳市场建设历程回顾

从2013年起,我国开启了碳市场建设的地方试点阶段,相继启动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以及福建等八个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也标志着我国碳市场正式进入了试点运行阶段。由于区域市场中碳价的不统一,例如2022年12月6日,北京碳排放权现价为133.43元/吨,而福建碳排放权现价仅为31.23元/吨,有较大差异,影响市场交易积极性。形成统一的碳价体系有助于缓解碳价区域差异,因此引导多元化市场主体进入,形成活跃交易,增加市场流动性亟待推进,其中包括碳排放供需企业、碳资产管理公司、碳金融机构、碳做市商、个人投资者等。2021年,全国碳市场履约情况良好,履约率在100%左右。目前我国碳市场正在稳定有序发展中,碳市场逐渐成为重要的减排手段之一,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健全提供了丰富的运行经验。

随着首批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电力企业顺利履约,后续全国碳市场将进一步涵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大行业。

碳市场未来发展离不开有效机制、扩大覆盖、多元工具,而合理利用和发挥碳金融工具以及碳金融服务实体的重要功能,则能够为实现节能降耗、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最终推进碳中和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碳金融可以发挥对碳资产价格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功能,并且能够发展碳远期价格,解决碳交易量时间和空间割裂的情况,对碳价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试点发展与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期权产品已经在有规划地推出中,碳金融体系也将从场外到场内、非标准化到标准化进行逐步完善,旨在提高碳定价效率、减少碳价波动性,从而降低企业的履约成本。与此同时,碳抵押贷款、碳担保、碳保险等一些业务或金融工具创新都能够很好地深化碳金融工具服务于碳中和目标的作用。

C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分析

碳期货实质上是一种以碳买卖市场的交易经验为基础,以碳排放权为标的,将碳排放权买卖与期货相结合,为应对碳市场风险而衍生的一种金融产品,因此期货具备的特性碳期货也同样具备。碳期货价格与现货关系密切,2007年,欧盟碳市场由于供过于求,现货价格迅速下滑,但是碳期货价格依旧保持稳定,并带动现货价格趋稳,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碳市场渡过了难关。目前,碳期货已成为欧盟碳市场不可或缺的主力产品。

欧洲碳市场主要有两大碳排放权品种:碳排放配额(EUA)和核证减排量(CER)以及其对应的期货品种。以其中的EUA为例,能够看出碳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极强的价格趋同性。自2005年4月推出以来,EUA碳期货买卖量和交易额始终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已经成为欧盟碳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截至EU-ETS第二阶段,在全部EUA的交易中,碳期货交易量占比超85%,而场内交易中其交易量更是达到总交易量的91.2%,2015年EU-ETS期货交易量更是已经达到现货的30倍以上。

D我国碳期货市场发展前景

2016年4月27日,在“绿色发展与全国碳市场建设”会议上,“湖北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产品上线交易,为全国首个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产品。同年,上海、广州也陆续上线了碳配额远期交易,其中,上海环交所推出的碳配额远期产品为标准化协议,采取线上交易,并且采用了由上海清算所进行中央对手清算的方式,其形式和功能已经十分接近期货,能够有效地帮助市场参与者规避风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出碳价格信号。由于当时远期交易活跃程度并未达到理想水平,因此交易量并不大,大部分交易也被搁置。

中国证监会于6月12日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积极指导广期所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6月18日,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听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启动上线交易准备工作汇报。

与传统期货一样,碳期货也具有风险规避、价格发现、资产配置三大功能。完善的碳期货制度和碳金融市场是保证交易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中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超过40亿吨,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而碳排放权的交易主体也仅涵盖重点排放企业、监管机构等,并未形成同股票市场一样受到投资者关注和积极参与的市场。相比之下,碳期货能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参与投资“碳价”的渠道。碳交易前期多为企业参与,要增加碳期货投资交易活跃度,未来势必要增加碳期货的公众参与度。我国的碳期货不仅可以依托我国庞大的碳交易市场,也可以借鉴欧美碳期货市场的优秀经验,探索出我国特色的完善的碳期货交易制度,并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使得更多投资者参与到碳排放权的投资之中。碳期货交易不仅能够提高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化程度,充分发挥期货的基本属性和功能,促进碳价的公平合理,更能够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在未来碳期货市场发展中还需要注意防止碳期货市场的过度投机。广州作为全国期货业发展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设立过期货交易所。但由于市场发展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投机过度现象频繁出现,广州的期货交易所在1996年开始的全国期货业清理整顿中被关停取缔。全球期货市场中的过度投机现象并不罕见,期货的保证金制度,也就是期货杠杆的不合理运用也曾造成过一些国际金融巨头的破产。而保证金制度是否应沿用或应如何运用到碳期货中,是在碳期货制度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大因素。由于碳市场履约的特殊性,如果由于过度投机而造成碳价格的剧烈波动,不合理的碳价会影响到企业和政府机构等众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原始参与者,并对他们的日常经营和监管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性,尤其会影响到每年的碳排放履约成本。若有投机者提前获悉企业的经营内幕消息,包括企业碳配额、减排量、出售碳权的具体时间等,则很有可能通过投机手段干预市场供求关系,扰乱正常碳价波动,造成企业履约成本突增,严重者甚至会造成企业履约失败受到罚款等,进而影响整个碳市场的交易积极性与稳定发展。

从“双碳”概念和目标的提出,到我国不断在绿色金融的道路上积极思考和“碳”索,再到如今的碳金融,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双碳”目标的实现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工具助力。金融市场与碳市场的相辅相成是达成“双碳”目标的必然结果,碳期货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工具,能够帮助碳排放和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促进碳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繁荣稳定。未来随着碳金融的持续发展,我们将看到更多创新的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的碳金融产品。(作者单位:中州期货)

 
责任编辑: 孙亚宁
分享到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