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微信公众号

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博圈

期货日报官方微博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微博号

实盘赛

大赛官方APP_赢家在线

扫码下载报名参赛

投教
排排网

期货实战排排网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正文

投资风险管理中的新问题及应对方式

2023-06-20 22:44:30   来源:   作者:王力纬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投资市场仍然处于不断发展转型过程中,在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监管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和发展完善的紧迫性。随着金融行业发展节奏的加快,出现了一些新的行业趋势,与既有的问题交织,再加上国际金融局势的动荡,对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手”年轻化趋势较明显]

在近年开展的投资者风险调研工作中,不少期货公司反映投资者的年龄结构逐渐年轻化,这并不是期货行业独有的。深圳证券交易所《2020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新入市投资者呈现年轻化趋势。2020年新入市投资者平均年龄为30.4岁,较2019年降低0.5岁,2017年新入市投资者平均年龄为31.2岁,而2012年新入市投资者平均年龄约36岁,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新手”在投资知识水平上存在明显不足,在满分为100分的投资知识测试中,入市5—10年的投资者平均得分73.9分,高出新入市投资者4.7分。从测试内容看,得分较低的投资者对股东权利、交易规则、金融专业术语等相关知识掌握相对不足。

投资者年轻化给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新问题。第一,由于年轻群体无既往交易经历,金融机构甚至监管部门无法从其过去的交易数据、行业背调中获取有效信息,投资者测评工作中的信息也容易被有针对性地填写,真实性受到限制,而且新生代投资者更敢闯敢拼,追求高风险高收益,因此投资风险较高。第二,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心态等方面的差异,金融行业的经验有可能失去原有的效果,迫切需要对年轻投资者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工作。第三,由于年轻投资者更喜欢追逐风险,交易可能会更加频繁,而且更可能参与融资融券、配资等活动。另外,受更高的手续费提成利益驱使,业务员更有动机主动或被动做出一些不合规的行为,引起机构甚至行业的风险。第四,研究预备型投资者(如学生群体)是市场化培育的重要部分,也是风险前置的有效手段。

总之,提前对年轻群体的心理特征、投资风格、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普查,前瞻性地进行投资者教育,开户后在用户管理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追踪,能够极大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中小投资者心理特点出现新变化]

近十年来,投资者规模明显增长、市场也不断趋于成熟,但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市场特征仍未发生明显改变。据相关调研,2亿投资者中可能有1亿多资金体量低于10万元,或交易经验不足两年。由于中小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较差,信息获取的渠道不足,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是投资风险的高发群体。因此,针对中小投资者的教育与保护工作,是维护金融秩序的重要环节。

但让人困惑的是,与笔者十多年前做调研时收集的数据相比,当前投资风险管理工作的痛点已发生变化。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从事交易活动时,关注点已经由绝对的盈利数额波动转换向与市场中其他主体的盈利水平相比较。也就是说,投资者开始从物质层面的绝对需求向自我实现的需求转换。比如一些投资者的亏损金额对自身财富水平来说完全可以承受,甚至对其日常生活没有本质影响,但失败带来的心理落差是造成其后续风险行为的最重要原因。不少受访者表示,交易中最折磨人的是自己的预测与市场相悖,看多就跌,看空就涨。随着投资维度的不断上升,对个人的素养、提炼信息的能力、决策能力,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时心理状态成了行动的极大限制。市场上从不缺少机会,缺少的是心理状态的强韧。从概率角度看,风险与机遇总是相伴而生,入市次数越多,产生失误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加。

在多次甚至连续失败后,投资者往往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状态,这会让他们丧失行动力,甚至泛化到生活和其他工作状态中,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以至于陷入失败的阴影中,无所适从,没有办法再尝试,不断怀疑自己。即便置身市场外,心中也有自己的判断,判断准确会懊恼自己不敢入市,若预测再次失败,则进一步摧毁自信心,增强消极的自我认知。这种状态下,无论市场的方向如何,投资逻辑和决策怎么变化,带来的都是消极感受。可以说,这时风险主要来自内心世界秩序的失衡,而不是真实投资市场中的得失,就像一艘不知道方向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不会是顺风。如果没有稳固的自我核心,在投资市场中,人性弱点会被无限放大。

投资者风险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开设账户时的测评,其中包含心理测评,而开户后金融机构更难动态掌握投资者状态的变化。一个系统无限增加维度和分支,膨胀和复杂的程度提升,出现失误的概率自然也提升,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随着小失误的累积,中等风险、高风险事件的出现几乎是时间节点推移的必然。

[跨市场联动带来新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投资者往往会涉足多品种投资,以丰富他们的投资组合,实现套利和对冲。从宏观层面看,这种投资方式有利于降低整体的非理性化波动,提升风险的可控性,对投资者个人而言则增加了投资机会,拓展了投资渠道,甚至可以抓住一些低风险高收益、无风险保收益的投资机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方式,也有利于降低投资者的资金风险。但是,硬币总有两面,跨市场投资方式对投资者的知识储备、逻辑分析能力、投资体系的稳健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投资者花费更多时间来收集、筛选和处理行业资讯。当系统越来越庞大繁杂,其中的每个小系统都可能出现问题,随着迭代和时间的累积,出错、失误、遭遇黑天鹅事件的概率就会不断提升。然而,由于各市场投资者讯息是相对保密的,甚至行业内部各金融公司之间、金融公司各分支机构之间,客户的资金量、投资经历、交易习惯、投资品种和仓位等信息都属于机密。各金融品种的监管部门也不尽相同,涉及的工作划分和责任归属相对复杂,很难出台统一的政策法规,更不用说建立一套跨市场联动的风险信息互通共享的动态系统了。

各方利益博弈及竞争的客观存在,导致这类信息不具备公开的可能性,各金融公司只能窥见投资者的一部分信息,无法掌握全貌,这时“管窥心态”的出现就成为一种必然。俗语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一个斑纹去推算整体状态,难度可想而知。退一步说,如果窥见的并不是标志性的“斑纹”,而是一片黄毛,我们还能推算出对面的生物吗?信息不全面带来的偏差、信息有效性的降低将影响我们的判断。投资者信息的私密性和敏感性,像一块潜在的幕布,金融机构只能通过幕布露出的一小片来支撑自己的决策,这种学习资源的稀缺性,会使得单位工作人员、决策者过分在意也只能在意自己能看到的部分,容易失去更整体和长远的把控和判断,这就是投资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的天然限制。由于这些制约,机构的应对方式自然也非常有限和机械,降低了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影响金融秩序的建立。

很多时候,由于市场行情变幻莫测,给人们的反应时间不足,传统的风险识别和应对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机构人员的主观判断和工作经验,难以提炼出一套完整的量化的规则。而且行业培养一个风险管理“熟练工”的周期较长,金融行业的人员流动性也较高。客户投诉大多也是围绕此类问题。工作人员为投资者强行平仓之后,行情立刻反转,本来投资者的仓位是可以盈利的,甚至盈利水平很高,但已经被砍仓出局,高额盈利成为泡影。

由于市场价格瞬息万变,账户的风险比例每秒都在刷新,应该在哪里平仓是一个具有弹性的空间,非常考验工作人员的能力。出现这种情况时,有些投资者能够立刻补齐保证金,有些投资者会拖延不愿支付,有些投资者会主动降低仓位,有些投资者遇到大波动就采用“鸵鸟政策”——不接电话、不管账户。先处理哪个账户,后处理哪个账户,对行情的判断,都会影响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稍有不慎,投资者账户被击穿之后的负债部分,就将占用金融机构沉淀在交易所的保证金,这部分负债需要金融机构向投资者追偿,但由于其中涉及各个环节,追偿可能比较困难。一旦追偿失败金融机构就会产生实际损失,风险也产生了传导。如果遇到非常极端的情况,甚至会将风险传导至整个行业,酿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管理得太宽松,就需要冒风险,管理得太严格,又会劝退大量潜在投资人。在竞争激烈的金融行业,客户流失是大家都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如何挖掘出更为经济有效的投资者风险指标,一直是市场各方参与者的痛点所在。

以往的风险管理工作,着力点基本是对投资者既往投资经历、具备的资金量进行考察,但这种考察指标时常失灵。近年来,金融投资者趋于年轻化,既往交易经历较少甚至是空白,因此无法从交易数据中展开投资风险判断,即便是大量使用机器学习程序的系统软件,也存在由于学习材料不足而失灵的现象,无法做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容易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一方面,资金量的大小,并不是一个绝对指标,要结合投资者自身心理状态进行考察,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强,就算亏损金额巨大也能一笑置之,而有些投资人对自身要求极高,一点小小的疏漏就会引发内心世界的剧烈动荡,一笔很小的亏损都可能导致其采取一些极端行为。另一方面,每个投资者投入市场的资金占自身总资产的比例是不同的,有些人虽然投资金额很大,但占自身财富总值的比例非常小,即便出现了亏损也大概率不会影响他的心理状态,而有些投资者投入金额只有几万元甚至几千元,但却可能是其拥有全部资金的一大部分,甚至有可能是其借贷而来的。也就是说,同样的入市资金,由于资产占比情况的不同,会给投资者带来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更何况每个人的金钱观也存在很大差异,即便资产总量相同,投资人资金占比相同,盈亏对其心态的影响也会出现较大差别。所以,资金量的背后蕴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因素。最终,是资金的心理效价在起作用,影响人们的认知决策,从而影响行为结果。因此用绝对的投资资金量来衡量交易风险,也比较机械和片面,不够准确,会影响预测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寻找新的思路和方向]

目前急需寻找这样一种能够补充传统的风险测评中对于资金量和交易经验的机械考量,同时又能规避资金信息披露这些敏感点的风险测评工具。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投资者交易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入手,因为投资者的所有行为,都是经过一定的心理过程产生的,不同的人之间又会存在一些相同的特质,如果探索出这些心理特质与投资行为之间的某些关联,也许可以为我们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首先,为了通过资质测评,投资者知道每个问题考量的侧重点是什么,可能会在信息问卷上提供虚假的、有水分的个人资金和以往交易信息,由于相关的问题很少,随意勾选另一个选项即可。比如对于“您的资金量大约为多少”这样的问题,参与测评的投资者会立即明白此题考查的目的,从而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而不是真实的选项。而心理问卷的内容相对更贴近日常生活,提升了猜测难度,更能降低对方的防备心理,从而获得更加真实的信息。其次,心理问卷的内容相对丰富,且存在筛选项,可以立刻筛选出无效问卷,提升了调查的效果。而以往的投资者问卷由于都是针对投资者客观情况的问题,即便胡乱填写也不易被发现。最后,沙盘的开放性更大,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特别是戒备心较强、不愿意与工作人员进行语言沟通,或者对于填写传统文字问卷感到厌烦的投资者,这样的调查方式可能更具有趣味性,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另外,这些心理类信息相对于资金和持仓数据,降低了数据的敏感性,有利于降低信息共享各方的抵触心理,也使得信息共享成为一种可能,也许能够提升整个行业建立统一共享数据库的意愿,为实现整体联动的风险管理信息库提供一种思路。

每个人的状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刻处于发展变化之中。那么,如果通过心理学方法筛选出投资者的心理特质与投资风险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也许就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投资者,能更及时地把握对方的风险点和心理状态变化情况,从而从根源上找到应对风险的方法。在了解风险成因的基础上,筛选出存在相关性的心理特质,寻找掌握这些心理信息的方法,将之纳入日常工作,形成成熟的工作流程,从而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探索可能存在的,降低投资者风险点的干预措施,疏导投资者的不良情绪,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状态的强韧性,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更有利于将风险防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总之,从源头上疏导风险事件发生的隐患,防患于未然,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投资者权益的保障。(作者单位:华安期货)

知识链接

习得性无助: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研究动物时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指个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成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

管窥效应:指过分追逐某个稀缺资源,而失去整体而长远的判断。

驼鸟政策:指不敢正视现实,逃避斗争的消极政策。

 
责任编辑: 孙亚宁
分享到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