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微信公众号

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博圈

期货日报官方微博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微博号

实盘赛

大赛官方APP_赢家在线

扫码下载报名参赛

投教
排排网

期货实战排排网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期货帮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要闻>期货行业>正文

为涉农产业筑起风险管理屏障

2023-07-25 21:30:13   来源:   作者:杨美

为农业生产“解忧”成效逐步显现

“我家种植154亩大豆,原来既怕冰雹等自然灾害,又怕行情不好,现在有了大豆收入保险,心里踏实多了。”黑龙江省桦川县新城镇同力村农户刘伟军感慨道。他去年参与了“保险+期货”项目,在大豆减产和价格波动的情况下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在桦川县,“保险+期货”已是陪伴当地农民7年时间的种地“好帮手”。有了“保险+期货”兜底,当地农民对价格、销路和收益很有把握,不再“看天吃饭”,也不再担心“卖粮难”,种粮积极性大幅提高。2019年5月,桦川县正式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现在,这里愈发欣欣向荣,“桦川模式”全国瞩目。

7年来,“保险+期货”扎根桦川县,规模不断扩大,模式不断创新,为农民筑起了一道升级版风险管理屏障,既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的深刻实践,也是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鲜活缩影。

“‘保险+期货’诞生之初就是为了帮助农民有效控制和分散农产品价格风险,从而保障农民收益。”业内人士告诉期货日报记者,针对我国农业人均资源少、农民抗风险能力较差、对期货市场认知度低的情况,“保险+期货”以保险市场对中国农业农村的广泛覆盖为基础,引入期货工具,为我国农户、农企提供了一个运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的新渠道。

从具体流程看,涉农主体通过购买保险公司基于期货价格开发的保险产品,先将农产品价格波动等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随后期货公司及其风险管理子公司通过为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服务,将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涉农主体不用直接参与期货市场,便可实现与期货市场的连接,享受到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带来的红利。

银河期货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往农业生产中系统性价格风险是“不可保”的,“保险+期货”本质上是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利用期货市场属性开展交易进行风险转移。因为直接让农户参与期货市场操作难度大,所以通过他们更熟悉、更易操作的保险产品,可达到变“不可保”为“可保”的目的。多年实践证明,“保险+期货”这一创新模式符合我国国情与农情,为保障农民收入作出了显著贡献。

“在该模式下,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都能得到保障,农民、农企可以安心生产经营。”在中华财险辽宁分公司乡村振兴业务部、农村保险事业部总经理金鑫看来,“保险+期货”是我国农产品保险补贴政策向市场化过渡的有益探索,通过引入期货工具,激励保险机构增加对价格险、收入险等高保障产品的供给,同时高保障产品供给的增加又能激励农户参保,促进农业保险发挥更大作用,为农户、农企提供更加优质的农业风险管理手段。

多年来,“保险+期货”为农户、农企及农业发展“解忧”的成效正逐步显现。

“该模式不仅在多个乡村振兴帮扶和示范地区为农户提供了富有成效的价格保障,还通过普及期货知识和风险管理理念,为农业生产经营带来了新变化和新思路。”长江产业金融服务(武汉)有限公司场外衍生品部副总经理黎子罡说。

可以看到,参与“保险+期货”后,此前备受猪周期困扰的怒江州生猪养殖户不再担心生猪价格变化,安心专攻饲养技术;陕西延长县果农开始参考苹果期货价格,主动和果商议价;新疆博州的176户玉米种植大户学会了主动利用期货市场,管理玉米价格风险;新疆麦盖提以红枣“保险+期货”为切入点,在保障枣农种植收益的基础上,通过普及期货风险管理理念、设立期货交割库等举措,逐步推动该县红枣产业走上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之路。

 期交所“牵头人”作用有效发挥

记者注意到,在“保险+期货”项目向更大范围、更多维度加速铺开的过程中,期货交易所始终扮演着“牵头人”的角色,在整合多方资源、给予资金与政策支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5年,大商所首倡“保险+期货”模式,在辽宁锦州义县落地国内第一单“保险+期货” 试点项目,开启了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新篇章。2015—2022年,大商所累计投入资金约11.66亿元,引导70家期货公司、14家保险公司、10家商业银行开展了962个“保险+期货”项目,覆盖超1650万吨现货,实现赔付额超16亿元,惠及全国逾170万农户。

2016年“保险+期货”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郑商所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当年即开展试点。近年来,郑商所结合品种优势,开展苹果、红枣、花生、棉花、糖料蔗、甜菜“保险+期货”试点,覆盖新疆、广西、云南等边疆地区,支持地方优势特色品种高质量发展,做实做好“土特产”文章。郑商所先后围绕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探索新型农业保险,累计支持开展“保险+期货”试点项目177个,保险理赔金额累计5.21亿元,覆盖现货共329.51万吨,服务参保农户约62万户,在提升农户市场风险管理能力、稳定种植收入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上期所于2017年启动天然橡胶“保险+期货”试点工作,率先提出将“保险+期货”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2017—2022年,上期所累计投入资金近5.8亿元,保障天然橡胶现货近68万吨,覆盖云南、海南等的31个市县,近64万户次胶农受益,累计赔付金额约4.4亿元,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同时,在推动天然橡胶产业发展、保障我国战略物资等方面也具有重大意义。

据了解,2023年,大商所对农保计划进行了针对性优化升级,包括饲料养殖专项项目和“银期保”大豆种收项目,上半年共立项45个。与以往“保险+期货”不同的是,“银期保”系统性引入银行和龙头企业形成闭环——前端银行基于大豆远期订单和收入保险为投保主体提供贷款,后端龙头企业与投保主体签订大豆远期订单以及基差协议进行收粮。该模式在“保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解决种植环节融资难以及后期行情不佳时售粮难的问题,为大豆种植提供了综合性金融保障。

郑商所今年的“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主要包括省级财政联合项目、县域(乡镇)覆盖项目和“新农提升计划”项目。重点支持方向,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优先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域开展项目;二是发挥期货市场支农作用,优先支持创新优化“保险+期货”模式的项目;三是推动地方政府深度参与,优先支持财政协同联动项目。

上期所表示,今年将继续在云南、海南投入1.41亿元开展天然橡胶“保险+期货”试点(同比增加2%),预计为20万吨(同比增加16%)橡胶现货提供价格风险保障。同时,继续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原国家级贫困县倾斜,并继续对现有11县(市/州)1村(原海南证监局扶贫点)试点县域全覆盖的民营胶企实行全覆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保险+期货+N”模式渐成“主角”

黎子罡告诉记者,近年来,“保险+期货”模式内涵不断丰富,逐步向“保险+期货+N”等创新模式探索、延伸,创新的出发点在于引进整合更多机构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力量,优化服务效果。比如引进银行提供更优质的信贷服务或通过企业提供订单解决农户购销端痛点。此外,从优化方向看,部分项目模式侧重于给予农户价格和产量外的生产经营风险保障,还有部分项目侧重于通过引入新的合作方分散风险或多元化保费结构,降低农户参保成本。

记者注意到,侧重引入更多金融力量的“银行+保险+期货”项目今年4月首次落地天津,为当地840头生猪提供价格保障,承保货值达136.12万元。

参与项目的建设银行天津分行金融同业部业务经理程硕昆对记者表示,推广“银行+保险+期货”业务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政府、银行、交易所、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多方力量作用,为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综合金融服务。银行可以为农户提供贷款支持,并通过同业客户资源引入“保险+期货”,利用业务数据、保单抵押等方式增信,形成从价格风险转移到融资贷款支持的支农闭环,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破解涉农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此外,黎子罡还提到,除交易所引导外,“保险+期货+N”模式很多项目由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自发主动开展。近年来“保险+期货”商业性项目业务规模增长明显,呈良性发展态势。中期协数据显示,最近一个业务年度(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保险+期货”项目承保货值559.85亿元,规模同比增长32.67%。从规模增长结构看,商业性项目规模290.45亿元(同比增36.3%),继续保持高于期货交易所支持项目规模(269.4亿元,同比增28.97%)的发展态势。

“经过多年政策引导和行业实践,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保险+期货’发展要求一一得到落实。”金鑫表示,从“保价格”到“保收入”,再到引入订单、银行信贷、科技赋能等“保险+期货+N”模式,我国利用“保险+期货”分散农业保险市场风险的基本机制已基本形成,希望“保险+期货”项目补贴体系能进一步完善,更多农产品期货品种加快上市,从而形成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农业经营主体、地方政府等风险共担、成本分摊、利益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016年开始参与,并连续6年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开展苹果“保险+期货”业务的银河期货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多年来,“保险+期货”项目价值凸显,它让农户获得了新的保障途径,为管理农业风险、稳定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政府减轻财政负担、提高补贴资金利用率提供了合理渠道,让政府的输血功能变为造血功能;促使保险公司丰富保险产品种类;让期货公司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专业能力,通过“再保险”为农户提供风险管理新渠道。

上海夯石商贸副总经理沈湘源2017年开始为“保险+期货”项目全国各地奔走,他表示,“保险+期货”从最初专注精准扶贫到现在助力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非常欣喜地看到母公司大有期货完成数百个项目,如今项目试点已呈燎原之势,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接下来,“保险+期货+N”模式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各参与主体可结合产品和地区特点,从大商所“银保期”模式中吸取经验,进行二次组合。

黎子罡表示,相信未来“保险+期货”项目会继续保持良性增长,相关政策支持也将不断地深入和优化,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同时,项目各参与方也将加强跨界合作,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宣传工作,重视“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构建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 马宁
分享到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