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本报刊发《8年精耕细作“保险+期货”交出亮丽答卷》文章,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和热议。
8年来,“保险+期货”这一特色金融支农模式,在保障农户稳收增收、推动乡村产业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金融抓手。
度过了政策推广的“7年之痒”,“保险+期货”可行性已经得到市场充分验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优化成为“保险+期货”关键词,也意味着它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中长期的行业任务。
监管层对“保险+期货”的项目考量,已经表现出新的政策导向。期货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中期协进一步明确了“保险+期货”项目认定标准,未将形式符合要求但未有效发挥期货功能或明显不具备保障意义的项目纳入统计范畴。
“‘保险+期货’业务模式的推广中,强政策成为显性推手。”一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期货与期权工具的复杂性、各地的不同现状使得“保险+期货”的市场化运作偏弱,项目保费“多元共担”成为当前推广“保险+期货”项目的最优解。
多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保险+期货”的核心是将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如今也出现了不少新趋势,比如保险机构正从“通道”角色向重要参与者转变,“保险+期货+N”成为主流趋势,银行、订单农业等元素也在不断丰富“保险+期货”的内涵,延伸边界。
随着“保险+期货”的优化与创新,受益的农业产业已不局限于已经上市的期货品种,越来越多的产业可以与之联动,产生了更广泛的支农力量。
在专业人士看来,“保险+期货”业务的优化与创新,并非一蹴而就,也无法毕其功于一役——从中央到地方“力出一孔”的政策扶持、“多元共担”的保费结构、专业人才的活力激发、经验共享等,都是“保险+期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经过参与各方8年的不懈努力,“保险+期货”无疑是成就斐然的,但推广创新过程中也面临不少新问题,期货日报调研组走访中发现,在“保险+期货”的创新推进中,搭建理论高地、引入专业人才、实现案例共享成为行业共同的期盼。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