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日报网讯(记者 杨美)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针对科技农业金融话题带来了多份提案。
刘永好提出,推动“科技-农业-金融”良性循环已成为推进“农业强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他建议鼓励具有条件的“链主”企业牵头,从所在行业科技创新实际需求出发,与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社会组织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合体,针对性地实现在农业产业、种质资源、智慧农业、生物农业爬坡等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突破。
同时建议鼓励农业、科技部门联合金融机构深入科研、产业、投资一线进行深入调研沟通,开发建立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融资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农业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挥各级各类金融保险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涉农产业引导基金和科技创投基金,培育具有创新属性的农业科技产业集群。
以数字技术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节粮减损
在《关于利用数字技术为畜牧业节粮提效 注入新质生产力的提案》中,刘永好表示,畜牧业上游连着粮食安全,下游连着老百姓的肉蛋奶供应安全。当前我国口粮安全已有基本保证,饲料用粮安全成为粮食安全的主要矛盾。据统计,2023年我国进口大豆9941万吨、比上年增长11.4%,占全部粮食进口量的6成以上。大豆超过2/3的价值是豆粕,重点满足饲用需求。近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全链条节粮减损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国内扩产大豆的成本很高,需要在稳住大豆产能的同时,加速挖掘育种、饲料和养殖管理环节的节粮潜力。
他表示,饲料节粮关系着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AI新算法、新模型和大数据技术,理解基因、预测表达,支撑基因编辑等合成生物学技术研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饲料领域,国内多数的饲料企业还在用国外配方软件,数字化配方技术能实现自主化的屈指可数,数据库建设上,还有很多细分畜种和原料的营养规律没有摸清;养殖方面,虽然我国的规模优势巨大,但真正能实现数字化决策的智慧猪场较少,生物识别技术、智能环控装备、养殖机器人方面虽然有很多创新产品,但是立足真场景、解决真痛点的“杀手级”应用还比较少。在严防生猪疫病的背景下,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与企业的场景优势融合受限,技术方法和产品原型大多在实验室阶段,距离形成新质生产力,还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以数字技术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节粮减损的应用潜力非常大。但当前养殖企业受猪周期影响较大,难以大规模投入,相关政策支持也较少。为此,刘永好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快数字化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布局。采取政府资金、院所人才、企业场景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创新模式,建设IT+BT融合的智能育种研发体系。推动生物大数据、智能设计等基础算法和模型研发,构建IT驱动的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强化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支持涉农企业建立实验室和研发设计中心,推动数字化生物育种新业态发展。
二是支持自主化营养数据库、配方软件的开发应用。用政策资金引导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开展各有侧重的配方数据库建设,科研院所开展公益性的数据库建设,同时支持企业自主错位开展特色数据库建设,减少对外部软件和数据库的依赖,降低卡脖子风险。对饲料养殖企业的软硬件技术改造给予资金补贴和支持。
三是加强数字化畜禽养殖平台和智能装备研发推广。一是引导科研院所打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算法和技术库,企业打开精准饲喂、估重、生物识别、清粪、环控、巡检、防疫的场景库,推动场技融合,立足真场景开展项目立项。二是集中力量攻破浪费多、损失大、效率低的真痛点,开发“杀手级”应用。三是支持院所与企业合资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市场化推广科企融合产生的成果,包括联合开发的科研体系、创新算法、智能装备等等,带动行业整体数字养殖水平上升。
把科技创新、产业振兴和金融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在《关于推动“科技—农业—金融”良性循环 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提案》中,刘永好提到,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来看,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生态,让企业深度参与其中,发挥其在市场转化、资源配置、模式创新等多个维度的重要作用,把科技创新、产业振兴和金融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开辟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传统行业,我国始终重视和支持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但目前总体上处于机械农业主导、智慧农业起步的发展阶段,与农业强国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6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转化率仅在40%左右,而美国、日本的成果转化率为70%—80%,另外,由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生产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的行业特点,长期以来不易受到资本青睐。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国际科技竞争新态势来看,推动“科技—农业—金融”良性循环已成为推进“农业强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为此,刘永好建议:
第一,鼓励并发动企业积极参与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议科技、农业农村部门要大力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中,开展从科技研究到产业应用深度融合的制度创新,汇聚投资机构、农业企业、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等各方力量,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和产业全链条,推动金融产业和创投服务协同创新,形成政府支持、资本敢投、科学家敢创、企业敢闯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生态,以平台为纽带促进资源要素在科研机构与企业间有序流动,促进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
第二,鼓励金融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资农业科技。针对农业科技专业性强、周期较长、细分行业多且规模有限的特点,通过完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信贷配套机制、打造多层次的农业科技资本市场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领域有序高效投资。鼓励农业、科技部门联合金融机构深入科研、产业、投资一线进行深入调研沟通,以促进科研成果的企业应用和引导优质项目投资为主要目标,开发建立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融资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农业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挥各级各类金融保险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涉农产业引导基金和科技创投基金,培育具有创新属性的农业科技产业集群。
第三,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具有条件的“链主”企业牵头,从所在行业科技创新实际需求出发,与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社会组织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合体,针对性地实现在农业产业、种质资源、智慧农业、生物农业爬坡等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链主”企业,建立科技协同创新示范点,健全相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人才的评价机制和配套的激励、保障体系,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