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正文
1990年秋,十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来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兵团第三师四十五团张斗兰前辈种植的21.3亩棉田参观。张大姐种植的这块棉田,皮棉亩产高达198.2公斤,即使放在30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产量也是很高的。可想而知,张大姐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汗水。除了极致的吃苦耐劳品质,提升棉花亩产最直接的手段还是优化种子品质和提高机械化程度。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籽棉亩产仅有21.26公斤,而中国棉花协会公布的2023年国内籽棉亩产达到268.7公斤,增长了11倍多。即使和1990年相比,2023年国内籽棉亩产也提升了142.22%,这显然不是单纯靠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实现的。
事实上,棉花种植技术在不断升级迭代,机械化程度也在逐渐提高。育种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引进国外优质棉种,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采用杂交育种法选育优质棉种,目前棉种仍在优化升级。机械化方面,播种有播种机,新疆甚至在推广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的无人驾驶精量播种机;打药有专门打药的拖拉机和无人机;收获有专业的采棉机,手摘棉越来越少见。不仅如此,相关软件还可以检测棉田哪里缺水,做到局部浇水。不得不说,科学技术的突破,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作物单产。
不说大型机械,单说无人机和平衡车,可能在很多人眼中,它们就是玩具,但在棉花种植过程中,用无人机打药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纺织厂工人为了提升工作效率,用平衡车在厂房活动也早已普及。
除了科学技术的提升,土地流转也为棉花大规模机械化种植铺平了道路。以前,棉花种植存在株距不统一、种植区域分散等问题,很难机械化作业。收获期,每年要从内地运送大量劳动力来新疆采摘棉花,成本高不说,效率还偏低。土地流转后,租地农户的棉花种植更加集中,也更加规范,种棉机械化的实现也就顺理成章了。棉农自有土地的棉花种植,收益维持生活尚可,但很难实现富裕。将地出租出去的农户,可以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同时解放了自己,可以去务工。
棉花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也在加快。比如,国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纱线行业向新疆转移。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纺织厂在新疆拔地而起,为当地增加了税收、解决了就业,更为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对生产力理论在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创新和有益尝试。它在科学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引入了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生产要素配置将更加合理,我国农业单产会越来越高,品质会不断提升,品种会更加丰富,最终成为经济发展的坚固基石。(黄李强)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