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正文
我们拒绝减少损失,很大程度上是害怕承认失败;我们选择落袋为安,是担心以后后悔;我们选择不停地做事,更多是责任感使然而非机会来临。交易者不能为了“心理账户”中所谓的摊低成本,做出“错上加错”的决策。如果当前已经处于亏损状态,且短期基本面没有改善迹象,与其盲目追加投资,换来无期限的“望眼欲穿”,不如快刀斩乱麻,接受“沉没成本”,重新选择标的。
在现代社会,很多情况下钱是衡量一个人自身利益与自我成就感的标尺,人们赚钱并不仅仅是为了经济需求,而是包括对自我成就感的追求。尽管赚钱的主要动机是生活和经济需求,但除了基本的生活所需,大多数人赚钱并不完全是出于经济原因。亿万富翁继续积累财富,往往不是出于纯粹的经济考虑,而是对自我成就感和价值的一种追求和认可。奖励与惩罚,承诺与威胁,这些因素如同社会环境中的诱因一样会影响着我们的偏向,激发我们的行为。
我们拒绝减少损失,很大程度上是害怕承认失败;我们选择落袋为安,是担心以后后悔;我们选择不停地做事,更多是责任感使然而非机会来临。成就感和失落感带来的最终价值通常会使人有情绪反应,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交易,当我们成为某个机构的代理人时,就不可避免地与该机构发生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也反映了个人对自我成就和利益的一种追求和衡量。
[处置效应]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将自己的钱存进不同的银行账户,但有时我们仅仅是将钱存在自己的心理账户上。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提出。它指的是个人在心理上对经济资源的分类和评估,这种分类和评估方式会影响个人的决策行为。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作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我们有零花钱和普通存款,也有支付孩子教育费用或应付急诊的预留存款。该用哪些存款来满足自己现在的资金需求,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先后顺序。我们一边把钱存入储蓄账户,一边却在透支信用卡。对人们来说,心理账户是狭窄思维框架的表现形式,他们通过有限的大脑使所有事情得到掌控,易于管理。
当你需要钱来交孩子的学费时,可能会想卖掉一些股票,而你所持有的股票中,有盈利股,也有亏损股,你更可能出售哪一只股票呢?
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第一,卖掉盈利的股票,记录一笔成功的投资。第二,卖掉亏损股票并记录一笔失败的投资。如果将这个问题看作在“给你带来快乐或给你造成痛苦”中选择,你肯定会卖掉盈利股,这样可以享受成功投资的乐趣。研究机构记录了大量人们售出盈利股、保留亏损股的偏好,关于这种现象还有一个晦涩难懂的说法:处置效应。
事实上,投资者为自己买的每一只股票都开设了心理账户,并设想在关闭每一个账户时都能获利。但理性的投资者应该对股票投资组合有一个整体的看法,选择出售最不可能在未来盈利的股票,而不是考虑它是盈利股还是亏损股。实际上,最近上涨的股票有可能会继续上涨。卖掉盈利股当然会令人心情愉悦,但这种愉悦未来可能会转变成后悔,优秀的投资者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
优秀的投资者只会对当前投资的未来结果感兴趣,他们不会考虑纠正先前的错误。当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时,对亏损账户进行额外投资的决策被称为“沉没成本”,这是一种代价高昂的错误决策。“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的、无法回收的成本,这些成本不会影响当前或未来的决策。在投资领域,当投资者购买某只股票或其他投资产品后,如果该投资出现亏损,投资者可能会因为不愿意接受之前的损失,而继续投入更多的资金以期“挽回损失”,这种行为就是基于“沉没成本”的心理效应。尽管从经济逻辑的角度看,之前的投资损失与后续的决策应该是独立的,但人们往往会因为不愿承认之前的错误,或者希望尽快弥补之前的损失,而继续对亏损账户进行投资,这种行为就是“沉没成本悖论”,也是一种非理性的决策行为。
要避开这一误区,最好的方式是自问:如果手中没有这只股票或基金,你还会买它吗?如果答案是不买,你最好卖了它,不能为了“心理账户”中所谓的摊低成本,做出“错上加错”的决策。如果一只股票或基金已经让你亏损很多,且短期内基本面没有改善迹象,与其盲目追加投资,换来无期限的“望眼欲穿”,不如快刀斩乱麻,接受“沉没成本”,重新选择标的,开始一段新的投资体验。
[后悔情绪]
后悔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自我惩罚。它的基本含义是对以前没有做的事情或做错了的事情感到难以释怀,心中总是惦记着,想着自己当初没有去做或未做对而不断地感到埋怨和懊恼。这种情绪可以表现为对过去的行动或决策的反思和自责,常常伴随着痛苦和不安。人们做出的许多决策都是因为不想后悔。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后悔的事情。
后悔是由替代现实的可用性引发的反事实情绪。当投资失败时,大多数人会有“本不应该”的念头涌上心头,要么是听了某个权威名嘴的聒噪,要么是看了某个牛人的推荐,更有甚者,只是一个不易察觉的念头让其改变了主意。决策制定者容易感到后悔,而痛苦的情绪会对很多决策制定者产生影响。
比如,王强持有A公司的股票,在过去一年里,他多次想把A公司的股票换成B公司的,但最终决定不那样做。但结果是,如果当时他将股票换成了B公司的,就可以多赚很多钱。
而李刚持有B公司的股票,在过去一年里,他将B公司的股票换成了A公司的。
这种情况下,谁会更后悔?
大部分人认为李刚更后悔。因为从客观上来说,这两位投资者的情况是一样的,他们现在都持有A公司的股票,区别在于李刚没能赚更多钱是因为采取了行动,而王强则是因为没有采取行动。
这个小事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人们由于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不行动导致的结果产生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不对称至少对损失来说是强烈的,还可以用来解释责备和后悔的原因。问题的关键在于默认选择和偏离默认的行动间的区别。你在偏离了默认情况时,会很容易联想到常态,想知道默认情况是否会导致糟糕的结果。如果真是这样,那你的偏离和常态就可能成为自己痛苦的来源。
当你持有一只股票时,你默认的选择不是卖,但当你早上看了某个新闻报道时,你默认的选择又变成了卖掉股票。出售一只股票与违背新闻报道都是对默认选择的违背,也可能让你后悔或招来责骂。
后悔常常体现在偏向于常规的、厌恶风险的选择。这种偏见存在于许多情境中。比如某位顾客在购物时偏好高档品牌,若选择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他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选择而痛苦;临近年末时,财务经理的行为常常受到预期评估的影响,他们易于清理那些并非传统的或是让人质疑的股票。因为如果持有这些非传统或是激进型的股票,结果却没有达到预期,他们面对的将是极度的悔恨、严厉的责备,还有被开除的危险。如果事后来看,结果是好的,这位冒险的财务经理可能获得好的名声,但是这种可能的利益小于可能的成本。
[“预见”的影响]
在许多情景中,损失的痛苦远超获得的快乐,某些情况下损失厌恶系数会更高,比如健康、生命等。人们常常为了把死亡的概率降得低一些,而花费大量的积蓄。事实上,死亡的概率本身就很低,所以为了躲避死亡而花掉大量积蓄是不合理的。
来看一个实验:某个针对疾病的研究需要志愿者,但会有十分之一的概率感染上这种疾病。如果去做志愿者,你最低会要求多少补偿?
不出所料,人们希望当志愿者获得的补偿是他们购买疫苗价格的50倍。这说明人们为了可能出现的不好结果而不愿意参与其中,或者可以说不愿意出售自己的健康。也许实验结束后的某一天,有人发现感染了这种比较严重的疾病,甚至有可能在不久后死去,他就会觉得当志愿者比起没有购买疫苗更让人后悔,因为他本来可以拒绝出售自己的健康,这也是不考虑补偿的情况下的默认选择,即什么都不做。
大家都明白也能理解,有孩子的家长可以为了让孩子远离危险而多花很多钱,哪怕这种风险出现的概率很小。或许你认为,这种态度确实不符合逻辑,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钱和资源用在更为合理的地方。事实上,这种想要保障孩子安全的愿望,更多的是害怕自己会后悔,每当想到那些让自己后悔和羞愧的场面,我们都会坚定自己的想法。
我们总是回避由于自身造成的情感创伤。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不应该有这些情绪,因为这些情绪对人类来说代价沉重,也会导致投资者交易时作出损害个人财富的行为。
我们常常因害怕将来后悔而影响了自己的选择,这样合理吗?后悔是生活中的事实,并且需要我们在发现之后作出调整。投资者愿意支付昂贵的费用选择投资组合,因为投资组合即使不能够让你的财富收益最大化,但可以将你可能会感到的后悔程度降至最低。
也许规避这种情绪最有效的方法是做到对可能后悔的事心中有数。如果你能够在情况变得糟糕时,先仔细考虑自己是否会后悔再做决定,你将来的遗憾可能就更少一些。伴随着后悔而来的常常是“后见之明”(事后诸葛亮)的偏差,防止这种偏差的方法是:在做出有长远影响的决策时,不要过于周密,但也不能完全凭偶然行事。要敢于承认错误,因为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预测未来。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事件发生时做记录,客观地记录实际发生的情况,而不是依赖可能出错的记忆。
“预见”的后悔感觉一般会比实际体验的程度深,因为我们会低估自己的心理防御能力。因此我们不应该过于关注自己是否会后悔,因为这会影响我们的交易决策。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