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大宗交易商迎来了一场“盛宴”。由于A股表现良好,大宗交易市场“人气”急剧升温。其中,中小板指、深证综指分别上涨了14%和13.5%,大宗交易成为许多大小非获利“出逃”的通道。
“最近一段时间确实单子比较多,赚钱的单子也比较多。”主做大宗交易投资的上海私募玖歌投资一位副总经理表示。和讯网的大宗交易数据显示,5月大宗交易金额高达334.54亿元,与4月大宗交易金额107.15亿元相比,激增212.22%。从大宗交易的日成交金额来看,5月日均成交15.2亿元,而4月仅为6.2亿元,3月、2月为6.8亿元和7.8亿元和7.
大宗交易商的这场“盛宴”还在持续。据了解,6月创业板将迎来逾150亿的解禁潮。不过,狂欢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据媒体报道,从四月底开始,上海磐厚、上海任行等知名大宗交易商曾被有关部门调查。
业内人士透露,这两家是市场上数一数二的大宗交易私募,他们和上海玖歌、上海复利一起几乎占据了大宗交易九成的市场,其背后老大几乎都是最早参与资本市场的老手。
大宗交易是个“大市场,小江湖”,这个江湖的形成有各种秘密和“绝招”,但是随着其他中介进入挤压市场,近两年来利润越来越稀薄,有的大宗交易私募铤而走险,有的则开始转型。
“小”江湖老资历拼资金
四大“寡头”中的上海磐厚、上海任行被调查的消息让人吃惊。“我们也是看到新闻才知道可能出事了,几个老大都很熟,不方便评说。”某大宗交易私募内部人士表示。
业内人士透露,大宗交易的“江湖很小”。上海磐厚、上海任行、上海玖歌、上海复利四大私募逐渐“垄断”了大宗交易市场,成为四大“寡头”
“这四大‘寡头’占据了九成的大宗交易。”该人士介绍说。Wind数据显示,2012年,沪深两市合计完成大宗交易6177笔,成交量为144.3亿股,成交金额为1309.2亿元。这意味着,仅2012年,这四家私募年交易金额已经逾千亿元。
该人士透露,四大“寡头”逐渐于2010-2011年成形,其优势在于“资历老,实力强”。“大部分都是证券市场的第一批参与者,资本实力比较强,来源于早期法人股投资的积累。”
据了解,上海任行董事长名为任良成。据其官网介绍,他从事证券投资已18年有余,早期甚至参与过极其疯狂的成都红庙子一级半市场,后来又收购内部职工股、法人股,目前重点放在收购大小非减持项目。官网显示,“上海是全国目前该领域最大的买家之一,大宗交易成交量列全国同行前三名,且要价最高”
与任良成有类似经历的是上海复利董事长陈学东。上海复利的网站称,“陈学东是股价翻番的‘风向标’”。陈学东在证券市场摸爬滚打多年,有二十余年的资本运作经验,早期也参与收购法人股。2008年证监会规定,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东,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此时大宗交易交易量直线上升,陈学东于此时进入大宗交易市场,2010年底成立了上海复利。
上海玖歌人士不愿意对背景情况接受采访,但称他们做大宗交易的资金全部都是自有资金。知情人士透露,其有一位董事最早倒过国库券,也收购过法人股,资金实力雄厚,和很多上市公司高管过从甚密。
资金实力是大宗交易能拿到股票的重要筹码。“减持股东更愿意要能够一笔大宗交易就收工。有的小公司资金不够,还得从外部借来接盘,一些急着减持的股东不能等。如果资金实力强,股东愿意给的折扣也大。”上述业内人士介绍。
上海工商局资料和官网资料显示,上海磐厚成立于2011年,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上海玖歌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为2500万元;上海任行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为100万元,上海复利成立于2010年底,注册资本为50万元。
虽然注册资本仅有50万元,但是上海复利内部人士介绍,他们从事大宗交易的资金能达到7亿元,全部是自有资金。
“6、7亿元已经不是小数目了,我们满资金运作下来,一年的交易量能达到几百亿元。”上海复利内部人士表示。据了解,大宗交易为“快进快出”型,通常在大宗交易平台上以折扣价拿到票之后,为了防止股价波动吞噬折扣利润,这些接盘的私募要迅速将股票在二级市场抛售,短则一天,长则一周,因此资金能够不停滚动。
抛盘有术养客有道
除了拼资金,大宗交易更重要的还是拼抛盘技术——抛盘讲究节奏。一方面,这是利润驱使。目前大宗交易的折扣一般在95折以上,目前由于竞争激烈,97折较为普遍。
“即使是第二天能够平价抛售的话,算上交易费用,也只能赚到1到2个百分点的利润。万一低开,就连这点薄利都没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因此对接盘方的这些私募而言,要能够掌握好抛售时点,不至于亏损,也不至于耽误资金滚动到下一单生意。所以他们对于股票的基本面考虑得较少,但是对短期市场系统性风险更敏锐,对股票技术面的分析也更准确。判断不准,就容易亏损。
另一方面,也是股东要求。据了解,有两类股东对于大宗交易后、接盘方在二级市场的抛盘要求很高,一类是原始股东中的董监高管理层,另一类是原始股东中的PE类战略投资者。
原来,有的董监高在变现部分股权后,可能还会在公司任职,非常在意减持影响,希望减持动作平静一点。对战略投资者PE而言,由于同时参股多家公司,如果因为减持一家公司后股价暴跌,也有损口碑。所以,在竞标这些大宗交易之前,大宗交易的接盘私募们需要给股东提出一个满意的减持“售后”方案,而这是一个技术活。
上述业内人士透露,对于这些股东,他们的方法是等到该股股价上涨或成交量放大,或者二级市场的活跃度高之时再减持。
有私募人士介绍,他们一般是分批量减持,在这一过程中,股性也能活跃起来,交易量慢慢放大;对于创业板的减持,一般不建议股东大批量出货。
“如果我们不顾市场影响去抛售,造成市场暴跌,以后就没有生意做了。”该人士透露,他们有相当部分客户是PE,采用稳健的做法,也是为了和他们获得更多合作。“我们合作的PE一般是中等规模的PE,大型PE有自己的二级市场团队,小型PE拿的股票也不多,自己就减持了。
此外,如果同时面临几十个股东需要减持时,如何给他们制定打包减持方案,平衡先走的人和后走的人的利益,这些都体现了实力。
别看大宗交易每年逾千亿的交易量,数千笔对于私募而言,要拿到这些客户并不容易,一笔减持意向背后,往往有多路资金等候。
因此,要在江湖飘,必须要有一定拿单的功夫。大宗交易私募要像“农民种地”一样“养客户”。虽然每笔生意竞标时间是提前3个月到一周,但是由于原始股东的限售解禁期是3-5年,“早下手”是关键。“我有一个西部上市公司的大非客户,3年限售期间,没跟他做成一笔生意,”上海一位大宗交易私募表示,“但是这三年帮他搭桥提供过很多资源和信息,最后终于拿到了他的解禁股。”
随着并购重组增多,一些上市公司需要资源的“搭桥”,这也给私募提供了借花献佛的机会。知情人士透露,上海玖歌一位董事曾为一家想要并购药企的上市公司找到一家即将拆迁的药厂。该公司不仅帮助重组,还获得了拆迁,最后上海玖歌也自然拿到该上市公司股东减持的大宗交易机会。
中介“搅局” 部分私募铤而走险
大宗交易看似薄利,但是赚钱容易。一位大宗交易私募透露,盈亏算下来,每天能赚0.5-0.7个百分点,一周超过2个百分点的利润,一年下来,利润可想而知。不过近两年,大宗交易这个江湖已经越来越难混。一位私募人士认为,这或许也是上海磐厚和上海任行可能出事的原因,据称他们被调查应该是因为“做市值”
“大宗交易刚开始时,参与买家少,上市公司股东不容易变现,我们买方资金话语权很强势。2010年的时候,随便一个单子都是94-95折,”该一位私募人士表示,“现在,基本上都是97折了。”根据媒体报道,上海任行董事长任良成透露,他们每单折扣在97折到975折之间。薄利把“安全垫”也削薄了,市场稍一波动,就可能亏损。“听说现在3笔赚1笔就不错了。”上述业内人士介绍
带来这个变化的是大量中介。据了解,自从2011年以来,大量中介进入大宗交易领域,这些人大都为接近上市公司股东人士,他们或没有足够的资金,或没有抛盘技术实力,因此以中介身份游走于股东和大宗交易接盘方之间,通常以个人身份做事。每一单如果做成了,则从接盘方所获得的利润中提成10%-20%。假设一笔1亿元、97折的交易,如果接盘私募赚两个百分点,意味着中介可以获得20-40万元。
中介的参与让市场变得非常透明,他们可以一次性拉好几个接盘方去竞标一笔大宗交易,减持股东也愈发了解市场,利润空间的压缩自然而然。“中介想拿单子,也会抬高价格。”上述私募人士表示,“大宗交易的超额利润没了。”
为拓宽利润,部分大宗交易私募铤而走险。最简单的方式是操纵股价,如在拿到股票后,动用其他资金拉抬股价。“要是一只股票当天出现大宗交易,二级市场上的尾盘又拉到天上去,就说明有猫腻。”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他们将股价拉到一定高度,第二天无论再怎么低开或暴跌,都不会跌到大宗交易价格之下,此时正好抛售。
除了操纵股价,另外还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是“明折暗扣”,另一类为“财产转移”
所谓“明折暗扣”,就是“阴阳合同”。比如合同约定以9折交易,但是交易实际上是按96折,对于股东而言,他们可以按9折来征税,达到避税的目的。而配合他们避税的大宗交易私募,则可能获得一些返利。
“这种方法一般不会出现在个人股东身上,比如定向增发的股东和小股东。”上述不愿具名人士表示,“现在定向增发有时候不盈利,反而亏损,所以他们分毫利润必究。
当股东处于强势方,一些非常不合理的减持要求也会出现,而部分私募也愿意配合,“财产转移”便是一例。“比如一个股东A要转移财产,要求大宗交易私募找一个与A不相关的香港B账户,A拿到大宗交易的资金后,打到B账户里去,B再通过各种渠道,多次转账,将资金打入到A在国外的账户里。”上述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此时,本来是96折的大宗交易折扣,按9折来算,另外6个百分点则是股东给该私募的转移费用。
该人士表示,“明折暗扣”和“转移财产”等方式因为比较隐蔽,一般是很难察觉出来的。
“大宗交易的账户其实一直被监管层盯得很紧,没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某大宗交易私募人士说。对此,一些私募开始寻求转型。有的开始发阳光私募产品直接做二级市场,有的则开始进入一级市场。上述上海复利人士透露,他们目前正在拓宽跟PE合作的业务范围,未来向综合服务商转型。
大宗交易扎堆大型券商营业部 中小板创业板成交暴增
□本报记者刘国锋
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显示,今年1至5月,A股发生大宗交易3757笔,涉及720家上市公司,成交总金额914.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9.32%。中小板和创业板贡献了77.26%的增量成交额。
大型券商对大宗交易市场和渠道表现出极高的影响力,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资金,过半数的成交扎堆在约10家大型券商的下属营业部,交易渠道呈现出高度集中化的态势。
大宗交易市场趋于集中
Wind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A股发生大宗交易3757笔,较2012年同期的2334笔增长六成,但是这些大宗交易的成交渠道趋于集中。若剔除机构席位,参与其中的买方资金所在证券营业部数量为582个,参与其中的卖方所在营业部数量为590个,仅相当于广东省一个省的证券营业部数量,占全国证券营业部数量比例较低。
即使参与其中的营业部也主要属于几家大型证券公司。从单一券商来看,旗下相关营业部累计“买入”超过100次的券商共有9家,包括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宏源证券等,合计买入2158次,占当期A股大宗交易总次数的57.44%;旗下相关营业部累计“卖出”超过100次的券商共有10家,合计卖出2097次,占比55.82%。
从成交标的来源看,大宗交易已成为大小非减持的重要通道。今年前个5月A股共有642家公司的重要股东在二级市场减持,减持总额583.69亿元,其中有382家出现在大宗交易公司名单中,占大小非减持公司总家数的59.50%。
不过,大宗交易的市场范围远超过大小非减持,与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套现的金额相比,A股前5个月914.31亿元的大宗交易总额,凸显当前大宗交易市场的专业市场特点。而券商渠道的集中化,也表明这个专业市场背后存在着少数专业“掮客”和大规模资金。
以大宗交易营业部上榜次数最多的华泰证券为例,1至5月,华泰证券旗下营业部共计532次出现在大宗交易卖方营业部中,共计493次出现在买方营业部中,远超其他券商营业部参与的次数。其中,卖方的468次上榜来自江苏的多个华泰证券营业部,位于成都的3个华泰证券营业部则合计上榜“买方营185次,在这些大宗交易背后的资金生存手法值得寻味。
解禁巨潮推波助澜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发生的3757笔大宗交易中,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股票成为主要“交割”标的,成交金额同比暴增。而始于2012年底的解禁大潮为其推波助澜。
1至5月,沪市成交大宗交易964笔,成交金额307.35亿元,金额同比增长13.34%;深主板成交322笔,成交金额89.61亿元,同比增长85.03%;中小板成交1510笔,成交金额328.92亿元,同比增长74.12%;创业板成交961笔,成交金额188.02亿元,同比增长189.17%。中小板和创业板无疑是增长最为迅猛的大宗交易力量所在,两个板块发生大宗交易的金额合计较去年同期增长263.02亿元,而今年A股大宗交易较去年增长的金额为340.43亿元。
分析前5个月720家涉及大宗交易的上市公司可以发现,出现在大宗交易中的公司以2010年和2011年期间上市的公司最多,在2010年和2011年上市的公司中,分别有162家和135家出现大宗交易;相比之下,在1991年至2009年期间上市的公司中,今年出现大宗交易的公司仅有376家。限售股的“时间差”正好可以诠释这些公司的“年龄”特征。
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大宗交易暴增的背后,伴随着解禁潮的强势来袭。Wind数据显示,1至5月,A股新增开始流通市值为7246.81亿元,同比增长73.17%;其中,中小板和创业板合计开始流通市值为3269.82亿元,同比增长281.45%,增幅堪称巨大。
此外,从申万行业分类来看,在前5月发生大宗交易的720家公司中,机械设备企业有132家,其次是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行业,有91家出现大宗交易,出现数量居各个行业大宗交易的前两位。
接盘热情高涨 机构快进慢出“暗语”多
□本报记者刘国锋
Wind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机构专用”席位接盘A股大宗交易共计发生235次,较2012年同期的59次迅猛增加,接盘总金额达95.68亿元,同比增长586.37%;同时,“机构专用”席位共计通过大宗交易卖出股票总金额26.05亿元,同比增长444.98%。
前5个月,机构专用席位对创业板和中小板的接盘交易额分别为17.09亿元和42.36亿元,分别66次接盘创业板公司、109次接盘中小板公司的大宗交易。5月份是机构资金进行大宗交易最活跃的月份,共计接盘91次大宗交易,占年内成交次数的近四成。
分析机构资金接盘的交易对手方营业部可以发现,机构在买入过程中胆大心细,与机构资金“志趣相投”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下属营业部和“机构专用”席位合计登上卖方席位74次,此外机构资金还对大小非减持股份进行了大手笔接盘。如智飞生物持股5%以上股东吴冠江3月14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1380万股,一家“机构专用”席位以9.95%的折价率将这些股份全部收归囊中;威创股份威创投资5月24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32069900股股份,被机构专用席位分19笔全部买入。
机构资金年内接盘大宗交易的折价率低于10.04%,甚至有高达9.98%不等的溢价率,折价率幅度视交易标的的盈利情况而有所区别。万科A、格力电器、五粮液、平安银行等蓝筹公司均获得正溢价,万科A成交的最高溢价率达9.98%;而在接盘大小非减持股份时,机构获得的折价率普遍较低,如机构资金对兴民钢圈、黑牛食品、双塔食品、中利科技进行大宗交易接盘的折价率均低于10%。
从机构席位在大宗交易中的卖出动作来看,机构资金出手较稳,但其背后的资金运作耐人寻味。
1至5月份,机构席位接盘74家公司的大宗交易股份,机构席位同时卖出股份的公司家数为27家,而其中25家是机构席位刚接盘的大宗交易股份。在通过大宗交易二次卖出时,机构资金选择的交易对手非同寻常,集中在“机构专用”、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高华证券和华泰证券的营业部。隐藏在这些机构席位大宗交易背后的谜团仍待解,通过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可窥见一斑。
五成大宗交易折价率低于5%
□本报记者刘国锋
Wind数据显示,前5个月发生的3757次大宗交易中,折价率低于5%的有1867次,成交金额达444.54亿元,占同期所有大宗交易总额的48.62%。
从交易标的来看,折价率低于5%的沪市公司大宗交易成交440次,深主板公司成交114次,中小板公司成交828次,创业板公司成交485次。中小板和创业板为交易最热门领域,其中创业板公司成交金额为93.47亿元,中小板公司成交金额为169.08亿元。
随着中小板、创业板公司股价的持续走高,进入5月份以来,高折价率大宗交易大幅攀升。5月份单月发生折价率低于5%的大宗交易665次,而在4月份这一数字仅为224次。
在发生高折价率大宗交易的标的中不乏两市热点公司,如恢复上市的浩物股份、LED板块的鸿利光电、危机缠身的*ST贤成等,以及掌趣科技、机器人、富瑞特装等股价持续走高的上市公司。
从交易席位来看,折价率在-5%以下的高折价率大宗交易依然显示出高集中度的特点。在买方营业部中,华泰证券旗下营业部上榜264次,中信证券上榜174次,国泰君安上榜91次,位居前列;卖方营业部中,华泰证券旗下营业部上榜346次,中信证券上榜136次,海通证券上榜133次,位居前列;此外,“机构专用”席位在高折价率大宗交易中登陆买方营业部91次,登陆卖方营业部仅12次;而以QFII驻扎地闻名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旗下营业部仅实现45笔低于5%折价率的交易,逊于其整体表现,可见高折价率大宗交易的达成还需“接地气”。 (曹乘瑜)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