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正文
得失过往 皆为序章
2024年临近尾声,“忙”成了当下最充实的状态,忙于采访、忙于年报、忙于总结、忙于赶工、忙于催账、忙于年会、忙于考核……我的分析师朋友也都奔波在忙碌的一线,他们奔赴各个城市,筹备着“2025年投资策略会”的路演;在办公室奋笔疾书,撰写着高品质的年报;寒冬已至,田间地头、企业车间也有他们的身影。回顾即将结束的2024年,对分析师而言,这一年的“小目标”是否完成?又有哪些收获和成长呢?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2024年期货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多数时间宏观情绪和地缘政治主导商品走势,且不同商品板块的走势分化明显。而这,对分析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首席分析师来讲,除了需要具备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分析能力,还需要带好研究团队。
“2024年是团队快速成长的一年。”中信建投期货能化首席分析师董丹丹表示,2024年团队与更多能化领域的龙头企业建立了深入联系,后期能够为产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广发期货化工首席分析师张晓珍表示,在2024年的工作中见证了团队成员的成长,有刚入行一年的新人研究员已经可以在所负责品种上独当一面,有研究员获得了郑商所高级分析师称号,也有资深研究员获得了大客户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张晓珍也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对照2024年年初的“小目标”,张晓珍坦言,自己基本达到了预期。“在研究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通过不断加强对宏观的学习以及紧密保持与产业的联系,准确把握了市场趋势,为客户提供了有价值的投资建议。另外,积极学习新的研究方法和业务模式,如跨部门学习场外期权的产品设计,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张晓珍称,在团队建设方面,目前团队成员的研究覆盖能源化工全产业链,大家定期沟通交流,并与其他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公司业务顺畅进行。
谈及年内的“小确幸”,董丹丹表示,团队的投研服务得到了聚酯产业链企业和大型炼厂及化工企业的认可,有些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客户,这些坚定了她们做好产业研究和品种研究的信心。
尽管2024年的“小目标”已经完成,但不免也有些许遗憾。“希望能够更好地把研究成果宣传出去,全公司一起,做好产业客户服务。”董丹丹称。
好好道别2024, 这一年,有得有失,有遇见,有感激,是成长,也是蜕变。
广州期货宏观金融首席分析师方旻:
宏观路演增多 市场认知提升
回望2024年,我们亲历多个期货品种价格刷新历史高点,见证期货和期权品种加速扩容,共同面对内部困难及外部压力,深深感受了市场的波动和活力。作为期货市场宏观金融分析师,在此浅谈我对2024年的两点观察。
第一点是宏观研究更加得到重视。2024年,宏观路演需求及邀约明显增多,实体企业在经营决策、风险管理过程中除了看重供需变化分析外,还希望理解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重要宏观事件对市场的影响,机构投资者在行情研判中亦将宏观情绪驱动放置在重要位置。这背后,一是宏观交易逻辑主导了年内部分趋势性行情;二是中美宏观能见度较高,2024年中美货币政策同向运行,经济预期及预期差均同向,这与2023年的预期差反转大有不同,说明2024年宏观经济走势更“符合预期”,而宏观的“可预期性”有助于商品行情的演绎,2024年商品市场波动率较2023年有所抬升,侧面印证了宏观逻辑的重要性;三是国内经济持续复苏,但结构分化,加之价格走低,使得微观主体收获感不强,其希望从宏观视角更好地理解和判断市场变化。
第二点是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期货经营机构下大力气开展投教工作,产业企业、机构、个人投资者对衍生品的接受度持续提升。未涉足衍生品市场的实体企业接受了期货期权套保理念和工具,原来做期货套保的实体企业开始关注更为灵活的场外期权工具。2024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3%,部分产业加工利润处于微薄盈利甚至亏损状态。面对价格较弱、需求不足的困局,实体企业对金融衍生品的需求提升,希望通过衍生工具实现降低采购成本、做好库存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平滑利润等目的。
展望2025年,美国经济及政策能见度有所下降,国内政策相机抉择特征更明显,宏观交易逻辑或由外转内。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实体经济风险管理需求继续提升。
国投期货黑色首席分析师曹颖:
适应新变化 启迪新思考
即将过去的2024年,既有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又有态势胶着的美国大选,可以说是超级金融年。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大,金融因子在商品市场定价中的权重明显抬升。而黑色产业链在地产板块需求较弱的大背景下,整体估值下移,只是阶段性跟随金融因子反弹。不过,市场也出现一些新变化,如整体波动率抬升、价格运行区间收窄。
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调整自己的研究思路,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并满足市场需求。毕竟,期货行业的研究越来越“卷”,商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几乎消失。黑色板块的期货品种都比较成熟,各家机构的研究员也都比较资深,在持续的市场跟踪和行情分析上都做得很好。但是,市场出现新的变化,跨期套利和卷螺价差套利的空间也变窄,导致黑色板块交易难度加大,对策略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个人所做的主要调整是大幅度减少基础分析工作,将更多的心思放到产业链策略开发和关键边际变量深度分析上。通过挖掘产业链关键要素,找到相对强弱差异,由此抓住了年内一波多焦炭、空焦煤以及多螺纹钢、空热轧卷板的套利机会,但也错失了多铁矿石、空焦煤和煤焦反套的较好机会。
9月,我带领团队针对市场热议的“黑色金属产业链与2014—2015年是否趋同”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再次体会到复盘的重要性,也对之后判断拐点提供了分析支持。此外,我还有意识地加强了与公募基金等金融机构的交流,尝试跳出产业链本身去看商品,更多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去思考商品趋势。这样一来,对行情的阶段性预判也有了一定进步。
2024年,除了持续思考市场变化,我与公司和家庭一起努力,实现共同成长。2024是我在国投期货研究院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公司在这一年正式更名,研究院也完成了迁址工作。虽然金融行业的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期货公司的传统经纪业务利润下滑,但公司各团队都在尽力挖掘潜力,相信会找到多元化的新发展动能。我的研究工作完全离不开家庭的支持,感谢我先生在研投方法论方面给予的启发,也感谢双方父母帮忙照看孩子,更感谢宝贝女儿在小小年纪就努力适应幼儿园宝宝班的学习生活。感谢2024的一切,我会带着宝贵的收获,努力前行。
福能期货股指期货分析师陈夏昕:
拓研究视野 谋服务实体
近年来,随着期货期权品种上市速度的加快,市场对期货分析师的专业素养和服务实体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期货研究愈发重视全产业链分析。例如,2024年上市的原木期货,虽然是农产品期货,但最大的下游是建筑口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故其与螺纹钢价格呈现高度相关性。这就要求期货分析师不能局限于自己研究的品种,还要沿着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拓展,深入研究全产业的供需格局。
期货分析师需要加深与产业对话。期权工具能够更精细管理风险,随着期权市场的平稳运行,产业企业愿意学习研究期权,并将其运用在风险管理中。我们在为某加工企业提供库存套保服务的时候,条件反射想到保护性看跌期权。因为在过往培训中得到的结论是,生产者怕手中库存跌价,需要看跌期权对现货头寸进行保护。但从企业角度考虑,更关注期货和期权套保的性价比,且在对成本、利润进行测算后,才会选定套保方案。企业加工利润微薄的话,通常不会选择保护性看跌期权策略,因为权利金支出是实际支出,而保证金是能够释放的。因此,作为期货分析师,需要多与产业沟通,贴近产业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研究框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期货研究需要关注宏观经济。2024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提升从宏观看期货、从期货看宏观的能力”。2020年以来,全球宏观政治经济局势变化对期货研究的重要性跃然而升。2022年开始的俄乌冲突直接改变了原油贸易流向,欧洲与俄罗斯能源逐步脱钩,同时推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多元化,央行购金成为黄金上涨的重要支撑力量。
展望2025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特朗普关税政策将加剧全球贸易摩擦,全球主权债务再创新高增加财政风险,在期货投研的过程中,除了进行产业链研究,还要加强宏观研究,拓宽研究视野,从全局角度把握期货价格走势,更好地为产业客户服务。
建信期货农产品分析师余兰兰:
投研守初衷 丹心献“三农”
从小到大,我的许多记忆都与“三农”有关,成长、学习和生活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毕业后也一直从事农产品期货研究,可谓是“生于斯,长于斯,报于斯”。
农产品期货,一端连着“三农”,一端连着金融机构,中间还有国内国外大市场,其已成为相关产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随着农产品期货的发展,市场对期货研究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还要有丰富的服务实体经验。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把握好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当前和长远等关系,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产融结合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农产品期货研究是一个“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的过程,产业是研究的基础,研究工作需要深入产业进行调研,调研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离开调研,农产品期货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于负责苹果、红枣等农产品期货的研究,我每年都有机会深入产销区,而在此过程中,对“三农”的巨大变化感受颇深。
在中国,“三农”是一个沉重而又无法回避的话题。很多人脑海中可能会迅速浮现出那首耳熟能详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不仅是诗人的情感表达,更是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的真实写照。一颗苹果,从发芽、开花、结果到成熟,需要经历200多个日夜,其间涉及施肥、浇水、除虫、套袋、摘袋、修剪等各种田间管理,通过生产、流通、销售,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丰收时节,来到果园实地调研,但见数百亩果树连成一片,树上挂满又大又红的苹果,这些让我深切体会到期货研究不再是冷冰冰的数据和平衡表,还有千千万万的农民和广袤的农村。
高手在民间,贸易商和企业身处消费市场最前沿,对需求变化最敏感;农民对周边地区作物面积变化、历年生产情况如数家珍。单产提升的背后,是从凭经验种植到全产业链科技加持,不断向智慧农业发展,而种植面积的背后,关系到收益比较、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政策扶持等。
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21年连续聚焦“三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强国必先强农,强农方能强国。“风景这边独好”,“三农”功不可没。我国期货市场服务“三农”新模式——“保险+期货”正逐步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也成为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一般而言,最令农民担忧的是恶劣天气损害作物生长发育以及销售价格下跌导致收入下滑,面对上述问题,农民能做得十分有限。当农业产业与金融市场对接后,很多理念和做法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期货为“三农”注入新动力,这一点在保障农民收入和农产品价格方面表现明显。
“三农”不仅是情怀,更是责任。2024期货服务“三农”,我出一份力,2025期货服务“三农”,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立足本职岗位,不忘初心爱“三农”,致敬平凡却努力的自己!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