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正文
刚上中学的我,初次接触散文,便被朱自清的文笔吸引。朱先生用简单平实的文字把佝偻肥胖的父亲描写得高大且熠熠生辉。放学以后,我约了两个伙伴,跑了二十多里乡间小路,辗转到三桥镇上买了一本《朱自清文集》,夜里十一点才回到家。这是我第一次买书。
我的父亲在走过八十八年的风霜雨雪之后,在2024年深秋离开了我们。父亲毕业于安徽潜山师范学校,因为母亲是他的学生,他被学校辞退,从此回乡做了民办教师。父亲和在家务农的母亲一共生育了五个儿女,在农村合作化年代,父亲每月工资只有八元钱。我们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欠款户家庭,在最困难的岁月里,全家不吃晚餐。父亲经常找亲友借粮,每次都会在约定的期限还上。为了守信,他常常一边借粮一边还粮,父亲管这做叫“拆东墙补西墙”。在父亲的张罗下,儿时家里度日艰难,却也井井有条。
为了养家糊口,父亲想了很多办法。他用下班时间给政府和乡邻雕刻公章和私章。最让我难忘的是他带领儿女们制作花圈。一个花圈三块钱,他用竹子做骨架,用绵柔彩纸制作纸花,我和姐姐们帮忙涂浆糊、贴纸花,常常忙得不亦乐乎。家里总是挂满花圈,花圈是我们制作的工艺品,我们从来就没感觉到这是用于逝者的那种悚然和恐怖。
父亲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拉二胡。得空的时候,他会从墙上取下宝贝似的二胡,拉几段喜欢的曲子,多数时候都是饱含深情地自拉自唱。父亲在学校主教语文,还兼教音乐和美术。儿女们都喜欢听父亲唱歌。记得有一天晚上,父亲叫了邻村三淮小学的两个老师来家里一起探讨音乐,它们用二胡与笛子合奏了《马儿啊,你慢些走》,长辈们专注的神情、雄浑的歌声,还有曲中滴滴答答的马蹄声,拨弄着我儿时的心弦。
父亲喜欢读书,也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到过年,父亲都会帮邻居和朋友写很多对联,我负责帮父亲把纸牵直和送对联。他经常跟我念叨:“我们家祖上一直是读书的,你们也要读书,不能把祖宗这支笔弄丢了。”父亲还说:“三代不念书,不如牛马猪。”我那时候还小,不懂这些道理,只觉得如果书读不好,就是罪人。
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父亲对激发我读书是有办法的。父亲会说:“孩子,你期末考试要是能进前三名,就给你做一条新裤子。”我常常会为了冬天的一条新棉裤、夏天的一条新裤头而努力学习。父亲的言传身教,慢慢激发了我对读书的兴趣,使我成长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写了一个和父亲同行到南京的片段,父亲笨拙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那个镜头,是千千万万父亲的缩影。我考上大学那年,父亲送我去长沙。从安庆坐轮船,辗转武汉坐火车。在安庆码头,看到又大又红的西红柿,父亲买了一个让我吃。我咬了一口,酸得没法吃,递给父亲。父亲将信将疑地咬了一口,酸得紧皱眉头。我俩哈哈大笑,把剩下的半个西红柿扔到江里。这是我们第一次吃西红柿。
后来我工作了,在我成家后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条件并不好,父亲怕给我们添麻烦,七十五岁以前一直和母亲住在乡下。我每次回去看他们,老人都喜欢领着我屋前屋后转悠,我们共同回忆当年我把夭折的小鸡沉痛地埋葬在茅草林,回忆门前的参天大树是我们从山野里移栽过来的小树苗。小时候跟着父亲到处种树的情节,历历在目。然而,百年树人才是老父亲的真实目的。
时至今日,我已为人父二十余年。父亲的勤劳、慈祥和坚韧深深印在我心底,教导着我做一个有思想有担当的男人,在勇往直前的人生中,把善良和毅力传递给下一代。回首往事,我是在父亲支持的目光中,勇敢地放弃了铁饭碗,在高风险的期货投资浪潮中,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并为家乡的基础建设作出了贡献。虽然时代变了,但天下父亲们对儿女成才的期望没变。
我想,做好一名父亲,应该是我对父亲最好的报答。我深深懂得了陪伴和言传身教是每个父亲的职责。我把家里的餐厅变成我和儿女们交流信息、讨论问题的场所。现在工作压力大,社交要求广,我仍然保持着和孩子们一起享受家庭晚餐的习惯。我需要一个和孩子们相互学习与交流的环境,我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征求他们的意见,甚至让步于他们。我要把从父亲那里传承来的东西,扎根到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能够自由地翱翔人生。(王良武)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