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陆续落地
一揽子货币政策陆续落地,是中国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的主动作为,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棋子。这一措施不仅直接降低了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更通过预期管理提振了市场信心,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中国方案”。在金融创新与政策协同的双重驱动下,实体经济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与稳定性同步提升。
5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迎来年内首次下调,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降至3.0%和3.5%,降幅均为10个基点。这既是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主动应对,也是货币政策精准发力的集中体现,为实体经济注入了强劲动能,更为市场信心的提振提供了关键支撑。
利率下调的动因:内外环境应对与政策逻辑升级
此次LPR下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多重经济变量交织下的必然选择。从国内看,尽管2025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2%,制造业PMI回升至5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展现出经济复苏的韧性,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3月份CPI同比下降0.1%,PPI同比下降2.5%,通缩压力持续存在;房地产投资增速仍处低位,居民消费信心尚未完全恢复。从国际看,尽管5月12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随后美方大幅调降关税,但特朗普政府在5月16日突然宣布将在“两三周内”设定新的关税税率,彭博社预测对中关税可能维持30%。这种政策不确定性加剧了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倒逼国内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政策逻辑的升级更值得关注。此次降息与存款利率下调形成联动机制,国有大行活期存款利率下调5个基点,至0.05%,定期存款利率降幅在15~25个基点,且存款利率降幅大于LPR,既缓解了银行净息差压力(2024年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已降至1.52%),又通过释放约314.78万亿元存款的“溢出效应”,引导资金流向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这种“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的双向调节,标志着货币政策从单一总量宽松转向结构优化,为后续政策空间预留了弹性。
赋能实体的成效:融资成本降低与资源再配置
LPR下调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已通过数据显现。以企业融资为例,1年期LPR降至3.0%,叠加前期降准释放的1.2万亿元长期资金,预计全年可为企业减少利息支出超1500亿元。对中小微企业而言,这一政策与央行再贷款、再贴现工具形成协同,截至2024年年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8.9万亿元,同比增长18.2%。制造业领域尤为受益,《联合声明》使光伏产品综合税率从109%大幅下降,机械出口企业迎来“抢出口”窗口期,4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5.9%。
居民部门同样感受到政策红利。5年期以上LPR降至3.5%后,100万元房贷、30年期等额本息贷款的月供减少约54元,总还款额减少约2万元。叠加此前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多数城市首套商贷利率已低至3.1%左右,部分核心城市旅居产品成交量翻倍,释放了消费潜力。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存款利率下行推动约314.78万亿元居民储蓄的“再配置”,部分资金转向股市、理财市场,为资本市场稳定注入流动性,4月A股科技板块涨幅超8%,显示出市场预期的积极变化。
经贸问题的破局之道:政策协同与战略定力
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此次降息与《联合声明》形成战略协同。根据《联合声明》,美国对中国机械、家电等产品的关税从25%降至10%,中国则以稀土供应为条件要求全面取消单边措施,双方还建立了常态化经贸对话机制。《联合声明》使中国对美出口企业获得90天缓冲期,有利于机械、家电等企业通过差异化产品提升顺价能力,在关税调整后仍保持盈利空间。更重要的是,《联合声明》为全球供应链稳定提供了范本,4月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6.9%,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提升至56.8%,显示出外贸韧性。
面对美联储谨慎降息、欧央行加速宽松的外部环境,中国货币政策展现出独特定力。尽管中美利差倒挂仍存,但通过结构性工具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避免了“大水漫灌”的副作用。例如,央行新设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2024年累计投放支农支小再贷款235.8亿元,同比增长6.6%。这种“精准滴灌”模式,既稳定了汇率预期(5月离岸人民币升值1%),又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长期资金支持。截至2025年5月,科创债发行规模已达1.3万亿元,惠及625家科技创新企业,成为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典范。
金融创新的实践:从政策让利到机制革新
此次降息与金融创新形成共振,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多层次支持。在科技领域,科创债三年累计发行规模已达1.3万亿元,通过专项债、REITs等工具,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低成本资金。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中信银行等机构整合贸易数据构建风控模型,为核心企业和下游小微经销商提供全线上、纯信用贷款支持,有效解决了轻资产企业的融资难题。这种“政策让利+金融创新”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更值得关注的是,存款利率与LPR的同步下调,推动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转型。商业银行通过优化负债结构,降低活期存款利率至0.05%,引导资金向高收益资产配置,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如招商银行推出的“闪电贷”产品,实现了全流程线上化,贷款审批时间缩短至分钟级。这种转型既缓解了银行净息差压力,又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度。
未来政策展望:重点关注三个平衡
当前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但经济复苏基础仍需巩固。从国内看,二季度GDP增速预计保持在5.3%左右,但房地产市场企稳仍需时间,居民消费信心修复尚需政策加码。从国际看,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美联储降息节奏的反复,仍可能对出口和资本流动形成扰动。对此,政策工具箱仍有充足空间:一是继续降准降息,预计年底前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再降0.25~0.5个百分点,进一步释放流动性;二是扩大专项债发行规模,2025年新增专项债额度有望突破4万亿元,重点支持新基建、城市更新等领域;三是深化结构性改革,通过“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激发内需潜力,预计可带动消费增长1.5~2个百分点。
风险应对方面,需重点关注三个平衡:一是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通过完善宏观审慎评估(MPA),防止资金空转和资产泡沫;二是内部政策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在扩大开放中维护金融安全,如通过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机制稳定资本流动;三是短期刺激与长期转型的平衡,将政策资源更多投向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一揽子货币政策陆续落地,是中国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的主动作为,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棋子。这一措施不仅直接降低了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更通过预期管理提振了市场信心,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中国方案”。在金融创新与政策协同的双重驱动下,实体经济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与稳定性同步提升。
展望未来,随着更多增量政策的落地,中国经济将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良性循环中持续向好,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正如博鳌亚洲论坛所强调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仍是破解全球发展难题的关键,而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在变局中开辟出一条行稳致远的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5月20日LPR的下调是央行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精准预判后做出的适应性、前瞻性政策调整,旨在变局中育新机、在开放中开新局,对实体经济、居民消费、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等多个方面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稳定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