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正文
近日多家海外媒体报道,强降雨令中国贸易商大量进口小麦,自然灾害或令中国取代埃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上证报记者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获悉,近一阶段全国部分地区强降雨天气虽然对我国小麦供应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我国小麦进口并未出现明显增长。
美国农业部(USDA)上周四将2013/14年度中国小麦进口规模预估上调至850万吨。但海外交易商和分析师预计,2013/14年度中国进口规模可能突破1,000万吨,超越同期埃及预计900万吨的进口,埃及多年以来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
“USDA的报告只是一种推测,而且是对2014年的进口量进行预估。目前就判定中国明年的小麦进口量,还为时过早。实际上,今年1-5我国的小麦进口量仅为117.77万吨。6月底我国是对外采购了一批小麦,但进口并未出现明显增长。”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5月末至今,全国多地区接连遭遇大暴雨袭击,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小麦主产地区皆未能幸免。其中被称为“天下粮仓”的河南省,其小麦产量能占到全国四分之一以上,年产量在3100万吨。有报道称,河南约1000万吨小麦质量受到影响,无法储备。
上证报记者致电河南省农业厅,一位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6月以来河南部分地区的确遭受了强降雨天气,但灾情并不严重。而且部分产区的小麦在降雨前就已经收割入仓。“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切数据,但说河南1000万吨小麦因暴雨无法储备,肯定是不准确的。”
上述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人士表示,我国今年夏粮总产2638亿斤,比2012年增产39亿斤,实现了创历史的“十连丰”。其中河南夏粮播种面积8090万亩,亩产量799.8斤,总产量647.04亿斤,比去年增产9.84亿斤。“夏粮丰收这么多,暴雨影响并不大,总体看我国下半年至明年,小麦进口不会呈现大幅激增。”
该人士还称,要防止国际上一些机构或者国际炒家,别有用心地发布一些中国粮食的需求数据,影响中国粮食进口商的判断,在高价位买进或者下订单。
中国需求往往是国际大宗商品炒家炒作的借口,中国进口增加势必掀起国际上一波炒作小麦的行情。但记者注意到,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主力12月合约除了上周出现小幅上涨外,本周已经连续四连跌,基本上已把上周的涨幅抵消。国内郑商所强麦主力1401合约近期走势也呈平稳势头,并未出现上涨。
相关文章:政策支撑增强后市小麦或涨易跌难(中华粮网)
目前,安徽无为小麦收购基本结束,部分企业停收,入库零星,数量大幅减小;小麦中等质量标准收购价格112-114元/百斤,收购期间收购价格稳中上升,累计上涨6-10元/百斤,市场价格高位趋稳。总体上今年新麦收购呈现“两快一好”的特点,即价格上涨速度快、收购进度快,收购质量较好,在国标三等以上。
一、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市场化收购成为主导
截至7月10日,根据入统计企业的入库统计,全县共入库小麦43356吨,政策性粮食入库19586吨,占入库总量45%,其中取得托市收购资格的库点累计托市收购小麦13586吨;市场性收购23770吨,占入库总量55%,国有企业市场性收购7780吨,民营企业市场性收购15990吨。收购主体呈现多元化,政策性收购与市场性收购并存,市场化收购数量大于政策性收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市场仍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累计入库小麦27366吨,占收购量的63%,民营企业15990吨,占37%。
二、受最低收购价价格支撑,收购价格整体高开高走
今年小麦开磅价格在108元/百斤左右,开磅价格高于去年同期7-10元/百斤,价格高开。受收割期间阴雨天气影响,市场对小麦质量担忧加剧,从历年收购情况看,雨前和雨后小麦质量差异较大,加上收购初期国家托市收购政策尚不明朗,各收购主体纷纷调低收购价格,把严入库质量,市场收购价格较开磅价格下调2-4元/百斤。托市收购预案启动后,市场价格受到政策提振,上升较快,迅速涨到今年最低收购价价位,不同收购主体收购性质不同、收购目的不同,执行价格略有差异,托市和储备收购企业价格要高于市场化收购企业1-3元/百斤。后期部分为掌握更多市场粮源,收购价格略高于三等小麦托市收购价格。托市收购预案启动后,市场价格上涨6-8元/百斤,小麦市场价格虽有涨落,与去年同期相比,总体上呈现高开高走态势。
三、麦价处于高位运行,收购成本趋高
目前,小麦市场价格处于历史高位,每百斤高于去年同期10元百斤以上,部分地区小麦价格高于今年的112元/百斤的最低收购价格,托市收购已经暂停,市场化收购主体多数退出收购市场,本地粮源趋少,使得政策支撑力将相对减弱。后期市场主体收购谨慎氛围渐浓,新麦采购动力减弱,麦价高位趋稳,局部区域仍呈上涨态势,但幅度不大。7月中旬国家放宽主产区超标小麦收购标准,再度对新麦市场底部形成支撑,优质小麦价格看好,小麦市场价格上涨动力增强。同时,前期小麦收购库存企业和粮食经纪人获利出库,获利后退出小麦购销市场,部分企业收购的小麦属于二次收购,收购成本加大,麦粉终端市场尚处于季节性淡季,需求一般,新麦收购价格高位持稳。
预计,后期新麦收购市场行情或有反复,新麦价格经过一轮快速上涨后,市场主体对市场风险的担忧增多,随着国家政策对市场支撑增强,后市小麦价格或仍将涨易跌难。
相关文章:河北今年新麦品质下降(期货日报)
目前,国内新麦正处在集中上市期。与往年不同,今年新麦上市规模一直没有明显扩大,收购价格也居高不下。同时我国小麦进口量预期不断上调,市场比较关注今年新麦产量和质量的最终情况。
期货日报记者从国家粮食局了解到,今年河北省新麦的质量检测工作目前已经完成。河北省对衡水、邢台、邯郸等小麦主产区新收获小麦进行了采样,共采集样品245组,由河北省粮油质量检测中心集中检验。245组样品中,最高容重805g/L,最低容重703g/L,平均容重761g/L,比上年减少28g/L。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受生长期低温和阴雨天气影响,今年河北新麦质量等级下降幅度较大。不完善粒指标中,生芽粒较常年偏高,决定小麦产量高低的容重和千粒重指标也下降明显。
与河北省相比,陕西省虽然不是小麦主产省,但其生产情况对西部地区市场有重要影响。从期货日报记者掌握的情况来看,今年陕西省小麦减产幅度达10.5%。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发布的统计调查显示,今年陕西省夏粮播种面积为1856.1万亩,总产为423.6万吨,亩产为228.2公斤。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1642.2万亩,总产为389.8万吨,亩产为237.4公斤。根据调查数据,今年陕西省夏粮和小麦产量较历史高产年份(2012年)分别减少10.3%和10.5%,与近十年夏粮平均总产(437.4万吨)相比,仍属正常年景。
分析认为,去冬今春全省大范围的持续干旱,是陕西省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另外,播种面积减少是小麦总产减少的另一影响因素。调查显示,近年来农资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导致夏粮生产成本增加,种粮收益明显偏低,小麦种植收益降低更为明显。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