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微信公众号

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博圈

期货日报官方微博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微博号

实盘赛

大赛官方APP_赢家在线

扫码下载报名参赛

投教
排排网

期货实战排排网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期货帮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正文

种粮大户将抗旱进行到底

2013-08-19 09:54:00   来源:   作者:

 

8月12日,浙江永康芝英镇种粮大户段国辉站在稻田旁。他今年种的700多亩晚稻中有200多亩被烤焦。         新华社发王平摄

    8月中旬,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旱情持续发展,“抗旱”仍然是这些地方农业生产的关键词。在农业抗旱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种粮大户,由于耕地面积大,资金投入大,虽然抗旱困难重重,但是他们不可以也不愿意放弃。劳力缺口大,抗险能力低,让他们的抗旱保苗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大旱当前,如何将抗旱进行到底?本期让我们一起关注来自湖南、湖北、安徽几个种粮大户与旱情的抗争与对未来的希冀。   ——编者

水库近乎蓄满,大户望“水”兴叹
记者 吴砾星 杨娟

“唉,渠里还是没水!”8月15日早上9时,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伊塘镇龙井村,等水救禾苗的种粮大户项兆旺指着田边焦干的水渠告诉记者,从6月18日抗旱以来,这条渠里一直滴水不见。

项兆旺是2011年从浙江台州到永州种田的大户,在祁阳县、冷水滩区和零陵区承包了4000多亩地。前两年风调雨顺,他种田也顺风顺水,今年遭遇干旱,老项也是忧心忡忡。尤其让他想不明白的是,如今抗旱已近尾声,明明村里山塘水库的水几乎是满的,但位于水库灌溉范围内的稻田却没喝到过水库的水。

水库的水,前脚放了后脚堵

跟项兆旺一样每天为水发愁的还有龙井村新斗、李家组等多位村民。水库的水用不上,为了保水稻,家家户户只得各自买来水泵和水管,从村里的一口老井里抽水。

今年70岁的张九云家只种了2亩田,但这仅有的2亩田已让他伤透了脑筋。旱情出现后,他每隔2天就得用水泵和500米长的水管从井里抽一次水,仅电费开销就有100多元。“如果水库有水下来,这些劳力、财力都可省去。”张九云说。

种了700亩水稻的项兆旺先后投入4万多元,买了6台水泵、3000多米水管,请了不少工。尽管付出这么多,由于他承包的田大多地势较高,距水源较远,抽水难度大,加之地块分散难以兼顾,目前已有300多亩田受旱严重,其中约有150亩晚稻插不下去。

为何水库有水却用不着?村民说,由于水库承包给人养鱼了,水不让放。项兆旺多次与水库承包户协商,还专门请了一位管水员,但还是没用,常常前脚开闸放水后脚又被堵了,原村支书张明亲自守了3天也没守住,向镇里反映也没得到解决。

据村民介绍,水利部门去年刚投了200多万元修缮这座水库用于更好地防汛抗旱。8月14日下午,记者见到水库的水不少,但闸口却紧闭着。对此,该镇党委书记艾可想回应说,水库每天放水,上游能被灌溉,下游没水是因距离远,中间渠道阻塞渗漏导致。他认为项兆旺应该多请人工将渠道疏通。

对此回应,项兆旺觉得满肚委屈。早在6月,他就请了4名工人疏通渠道,但是水闸每次放水不到2小时,还没流进下游田里就被关闭了。

电排不开,支渠成摆设

项兆旺说,水库水灌溉是首选,省电、省工;其次是用双牌水库灌区支渠的水灌溉,然而支渠旁去年新修的电排在8月6日之前从未启用。

艾可想解释说,电排不开,是因为工程设计上有缺陷,变压器与潜水泵电机功率不配,要分别找冷水滩区电力局和农业局才能解决。

8月6日,镇里借来2个7.5千瓦的潜水泵给项兆旺使用。“那天区电力局和农业局来调试时抽了一些水上来,但没过多久又抽不上了。”项兆旺说。8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龙井村的支渠旁,只见电排仍然关闭,渠里只有少许水,潜水泵直接露在水面上,没法抽水上田。

伊塘镇镇长伍诗仁说,由于双牌水库灌区水管单位误算了下游的农田灌溉面积,把以前大出水口堵死,导致现在水流较小,镇里曾找人疏通,但已无济于事。

期盼问题解决减少损失

“抗旱不是喊,而是要真正下去。”8月5日,在湖南省抗旱会商会上,湖南省副省长张硕辅一再重申干部要下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而水库有水不放,电排形同虚设,多次协商无果,项兆旺只能望“水”兴叹。

项兆旺说,作为外来的种粮大户,他得到过湖南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但这次从旱情开始到8月6日之前,除了原村党支部书记张明一直尽心尽力帮忙,镇里从没人过问。8月15日,在本报记者协调下,伊塘镇镇党委书记表示,将让村委会主任派人看守水库,并找人立即清理水库配套渠系的淤塞,同时帮助抽双牌水库支渠的水上来。

“只盼着能尽快来水,救活正在灌浆的中稻。”项兆旺说。8月16日,项兆旺告诉记者,双牌水库灌区支渠的水已充盈起来,水库配套渠也得到清理,但水库的水仍没放下来,不过好在已经开始下雨了,旱情已得到缓解。

绝收保险,连土地流转费都不够

记者 杨丹丹

突如其来的旱情,给多地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面对来势汹汹的灾难,种粮大户们在想什么?我们还能多为农民做些什么呢?

呼声一:期待建个爱心档案灾难来的时候不再孤独

“起初,我还怀着侥幸的心理,后来看到越来越热、越来越干,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安徽省肥西县花岗镇舒安村种粮大户廖圣玖这样描述自己的心理。进入8月份以后,水稻即将抽穗灌浆,急需用水。廖圣玖跑遍附近的小沟小河,发现所有的水塘都见底了,这时候才知道了什么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焦急的廖圣玖发现跟自己情况相同的农民为数不少。8月13日深夜,无助的廖圣玖给记者打来电话:“我的水稻全要干死了,附近塘里却一滴水没有,也没有人来帮帮我们。我该怎么办?我急得想上访了!”田里的稻苗已经卷曲发黄,廖圣玖和附近的农民四处求水不到,只好奔向县政府。县农委和乡镇的工作人员到现场查看情况后,通过水务部门协调让30里外的上游一条河放水。“由于到处都缺水,最后只浇灌了20%,还有160亩没有浇到,这部分稻田全部绝收。”廖圣玖无奈地说。

与干旱的折磨相比,无助更让人觉得坠入深渊。“灾难来的时候很孤独。”廖圣玖感叹说,种粮这些年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把粮食种好。今年这样的灾情是从未经历过的,感觉自己一下子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也不知道明年还会不会再种粮了。“真希望有个组织能给种粮大户建个档,在遇到灾难时可以主动对接联系、提供咨询和服务。”廖圣玖说。

呼声二:花大代价难避绝收抗旱补贴直接补大户

肥西县官亭镇张祠村种粮大户李世保种植了近千亩粮食,这些日子,他把自己的QQ签名改成了“有百分之一希望,绝不丢弃一分田。把抗旱进行到底,相信人能胜天”,然而直到8月14日,他的千亩稻田仍有一半面积未能解渴。

“有1个多月没有下雨了,而我的稻田全是靠水塘供水。”李世保说,为抗旱可以说是翻山越岭,把所有能利用水源都利用起来,不惜一切代价,救一亩是一亩。现在已经动用水泵20台,有5口水塘抽干了;每天劳力十几号人,抗旱投入已经有6万元。记者在现场看到,水稻田间的地块已板结,水稻苗萎缩发黄。“听说省里下拨了不少抗旱补助,不知道能否对我们大户贴补一点,弥补一下损失?”李世保询问记者。当得知这个补贴是补给政府部门,用来帮助农民抗旱的。他的眼神顿时黯淡了下去。

眼下,大宗农田都有农业政策性保险,如果旱情继续发展,会不会出现坐等绝收拿保险的现象呢?李世保苦笑着摇摇头:“那330元一亩地的绝收保险,连土地流转费都不够啊。”

呼声三:农田水利是解题本源把“水”留住需要合力

“希望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积极引水灌溉,同时提高农户水利补贴。”种粮大户们在采访中纷纷呼吁。

今年大旱,受灾严重的有不少种粮大户。“很多种粮大户流转的都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岗地,防灾能力弱。”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副处长王定友说,他们在近期调研中发现,一般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连片土地,流转成本较高,大户很难拿到;而对流转过来的土地,种粮大户个人也不舍得高成本投入去提高农田标准。低标准农田抗风险能力自然较低。

“往年的干旱都在秋天,此时水稻基本成型,今年正赶上单季水稻孕穗关键时期,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安徽省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认为,政府的抗旱救灾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遇到今年这样的大面积旱情,要更多地呼吁企业或社会组织的参与。“在六安等个别地市,我们看到一些乡镇成立的用水合作社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农民们自发地投入购买各种抗旱设备进行互助。”牛运生坦言,“用水合作社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有较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劳力缺成心病,自家人组建抗旱专班

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干宏华 董义忠

8月13日,湖北武汉市,炎热难耐,高温直逼40度。时近中午,今年50岁的江夏区安山街茅岭村徐老黑才从床上起来,囫囵地扒拉2碗米饭,光着膀子搭件汗衫,大步走进烈日下。1个多月来,徐老黑每天“昼伏夜出”,重复同样一件事情——抽水抗旱。

徐老黑是茅岭村里乡亲给他起的外号,他的名字叫徐家祥。在武汉市江夏区安山街,徐老黑有点名气。10年前,他开始“捡”别人不种的田种水稻,几年下来,竟达到上千亩的规模,2011年还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那阵子,开着国务院奖励的价值20多万元的大拖拉机,着实让他很是“荣耀”。可如今这个把月,别谈“荣耀”,累都累趴了。

“现在是名副其实的‘老黑’了”。眼光扫着自己黑黝黝的皮肤,徐老黑在记者面前揶揄自己。

自家人组建“抗旱专班”

徐老黑“捡”来的稻田分布在离村子较远不同方向的4个旮旯里,靠近湖边,因为远,村民不愿种植。正是因为靠近湖边,这让徐老黑不担心水稻抗旱水源。可是这次旱情时间长,他的1000亩水稻需要几台机子不停地抽水,劳力成为他的心病。

7月初,徐老黑请了20多个农工插秧,有2个工人因为中暑倒在田里,尽管没有发生大事,这也让他吓出一身冷汗。“一年下来,收入就几十万,一个人出了事,全部打水漂都不够。”徐老黑想起了保险,可是请工的不确定,加上保险的政策不了解,让他一直徘徊在想法上。如今更高的温度让他不得不打消了请人的念头。

和70多岁的老父亲商量后,他组建了自己的“抗旱班子”:自己担任“总指挥”,他父亲为“技术顾问”,他的弟弟和2个连襟为成员,他的爱人理所当然成为“后勤部长”。

租田种稻,投入大了不划算

中午1点多,徐老黑的弟弟从武汉购买潜水泵回来。连日抗旱,6台潜水泵已经有2台先后“停摆”。“怎么这么晚才回”,两个人抬着近百公斤的潜水泵,徐老黑边走边抱怨弟弟。

固定排水管,连接电源线,试机……徐老黑和他的父亲、弟弟配合默契。半小时不到,电闸推上,伴随着新安装潜水泵沉闷的电机声,干瘪的8寸粗水管霎时变得圆滚起来,湍急的水流不断从管口涌出。

“这是最难抗旱的一处稻田。”翠绿的稻田里,零星可见淡绿的稻穗,站在田埂边,徐老黑和记者聊了起来,“这块田有160亩,东边高西边低,遇到干旱,灌水是最大问题。如果让东边的灌满水,西边就成了水塘。”

“怎么不在中间筑上几条田埂呢?”记者有些疑问。

“这里是湖田,不好筑,加上落差大,要是筑的话要好几条,成本高不说,机械还不好作业。”徐老黑叹了口气,“最主要的是这块田是租的,还有几年就到期了,投入大了不划算,熬熬就过去了。”

“现在只有从最高处开始灌,让水慢慢淌下来,等低处的水积多了,就马上用潜水泵排出去。”徐老黑告诉记者,用循环方式灌溉,虽然成本高点,但这样既可以确保高处不受旱,又可以确保低处不被淹,“抽穗期的水稻怕旱也怕淹啊”。

加上电费,已经贴了两三万元

“老黑,搭个伙吧。”正和徐老黑聊着,一个村民提着一捆电线来到田边。

“好。”徐老黑爽快答应。“电费么样算啊?”“以后再说”。

徐老黑在4处稻田,都搭建了简易工棚,为了便于抗旱,每处工棚都牵上了电线,这也成为周边村民抗旱的便捷电源。“就这一处,前几天就交了5000多元电费,其中一大半是周边村民用的。”徐老黑告诉记者。

“怎么不收村民的电费呢?”记者问。“每家都只有那么几块田,我这里是农用电价格,一度才3毛,算下来一户就几十块,装个电表都划不来,不如做个人情,能帮一点是一点吧。”徐老黑答道。

“他就是心肠好。”徐老黑的爱人告诉记者,因为电压不稳,家里2台潜水泵被损,电线也被烧坏好几处,“加上电费,算下来已经贴了两三万元了。”

“最大愿望是能够有项目支持建个晒场,毕竟我这里靠近湖边抗旱好解决,就是粮食收获后晒干难。”在记者临走时,徐老黑说。

让大户远离“风险”

何红卫

毋庸置疑,规模化是粮食生产的大势所趋和必然之路,粮食种植大户是实现规模化的有效支撑载体。业内人士认为,粮食大户对于稳定粮食生产、推动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加速农业科技应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作用明显。

包括徐家祥在内不少粮食生产大户认为,当前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相对较低是制约粮食规模化生产的主要瓶颈。以江夏区为例,全区种粮大户(50亩以上)291户,面积29025亩,仅占全区面积的5.47%,这一数据在武汉乃至湖北地区还处于相对较高位次。

在采访中,记者体会到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相对较低有着市场行情因素,更有着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等风险影响。种粮大户大多流转土地地处偏远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流转期限和价格不稳定导致基础建设投入不足等因素,造成大户抗旱往往是“事倍功半”。

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粮食种植大户是重要途径。加快培育粮食生产大户,核心就是通过“源头”治理,让大户远离“风险”,尝到“甜头”。

让大户远离“风险”,既要在摸清粮食生产大户生产条件现状的基础上,加大对重点易旱、易涝地区的设施建设投入,也要在规范土地流转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引导大户依法依规完善法律手续,保障大户合法权益,从“源头”上免除大户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 期货日报
分享到 

期货日报网声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在互联网上以商业目的传播《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所属系列媒体相关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书面授权,方可使用。

扫描二维码添加《期货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qhrb168)。提供市场新闻、品种知识干货、高手故事及实盘经验分享……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发行业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005号, 豫ICP备13022189号-1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www.qhr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返回顶部